不打小孩,是一种态度,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是一种能力。有些能力是当为人父母之前就具备的,而好好说话这个能力,尤其对孩子,却是大多数父母缺失的,但很多父母又不认为自己应该去学习的空白区。
一般情况,先耐着性子好好说,孩子不听,就哄骗,比如,你要是如何如何,妈妈就给你糖,爸爸带你去玩;孩子还不听,就威胁,比如,你要是不如何如何,妈妈就不给你糖,爸爸就不给你买玩具;孩子还不从,就恐吓,比如,爸爸回来揍你哈,狼来了吃你,警察把你抓走;孩子依然不屈不挠,就采取暴力。孩子边哭,家长边揍,嘴上还念念有词,刚才怎么说都不听,是不是挨揍了,自找的?
强迫孩子听话,这件事儿本身就有问题。孩子是人,除了安全性问题需要成人把关,其余都有随着不同年龄段,可以自己做主的权力。倘若一个孩子,事事都听话,成人以后会是个啥样儿,自行脑补。学习上,为啥有些孩子肯动脑子思考,有些孩子只做会的,只表达确保正确的,其余的一概不知。不敢尝试是因为不敢犯错,谁知道哪个错误背后,又是一顿揍?孩子的信念就是不做不错,不错便现世安稳。
在错误中收获经验,总结教训,慢慢成长,所以,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恐慌、担心的,那个时候的孩子,在我们眼里也常常是不可爱的,可就是在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应该被爱的时候。
有人提问,绝对不能打孩子么?从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观来看,打作为一种方法是不可能完全摒弃,可家庭规矩必须提前与孩子商定好,父母与孩子都公开透明地知晓规矩。好比说,杀人犯法,某人就是去违法,那必须得承担法律制裁的后果。打不打,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平时亲子关系如何,倘若80%时间是良好,偶尔闹别扭,这样无关痛痒,不影响大局,孩子也会格外珍惜与父母的良好关系,知错就改。倘若亲子关系不佳,那请先认真修复关系。关系在,一切都没关系。
个人还是倾向,有话好好说。你问,我好好说了,孩子就是不听。好好说的方法多了去了,你车轱辘话成年累月复读,孩子听才乖。教育孩子,也是一种沟通方式,亲子沟通方式。关乎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这样的岗位时刻要保持警觉,终身学习。
打孩子是本能,不打才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