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一个亲子教育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家长分享他是怎么样将孩子培养成深圳第一个考取美国常春藤名校的。
归纳他的观点:
孩子的未来是规划出来的。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规划孩子的学习生涯,结合家庭条件,为孩子确定一个心仪的学校,规划好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读书路径,按照那所心仪学校的要求培养课外特长,然后根据计划按部就班地培养孩子。学区房并不重要,但课外的超常补习(辅导)是必需的。
我不认同他的观点。
记得刚进株洲大学时,班主任肖老师给我们上课,他讲到城市设计的规划时,曾调侃道:“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我还经常听人说“计划没有变化快”这样一句话。
我不否认计划的重要性,但是不是说做一个计划,那个计划就真是计划。
真正的计划可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闭门造车做出来的。
学习的目的,不是以考那一所大学,而是对某一们学科的热爱。
我们诟病应试教育,不是说考试有问题,而是说以考上某个大学为目标有问题。
现在大量数据暴露出不少比例的孩子经过刻苦的学习考进心仪的大学以后失去了学习的目的,不但没有学习的动力反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就以前面谈到的那个家长,他介绍了孩子从小到大的学习路径,介绍他孩子是深圳孩子中第一个考进那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但是,七年过去了,他的孩子从那个学校毕业了吗?是继续深造读研还是走上工作岗位或者自主创业了?
他没有说,别人也没有问。
教育的目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帮助孩子成为有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的人,或者说让孩子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孩子天赋的过程。
所以不是让孩子按照家长规划的路径成长,而是家长应该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更适合往哪一个领域发展。
孩子不能考进一所好的大学并不意味着他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一个优秀的发型师,一个优秀的按摩师等。
春节前的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我刚在卖禽类的生鲜档口站定,导购员就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不同产地的冰鲜鸡,她问我是想做清炖鸡还是黄焖鸡,是炒来吃还是煲汤,因为不同产地的鸡品种不同,最能体现鸡的风味的做法不同。因此,根据做法来挑选鸡是最好的选择。
而好的厨师则会根据不同的食材制作不同的菜肴。
曾看到一篇文章,说2015年12月,在里约奥运会举办期间,为了减少食物浪费,意大利米其林星级厨师Massimo Bottura (世界闻名的顶级大厨,他被称为 “意大利厨神”)联合其他大厨收集奥运村剩余的食物原材料,每天做108份免费的晚餐提供给里约的穷苦人民。
他在2017年曾表示要在巴黎和那不勒斯开设两家新餐厅,用超市“废弃的食材”(超市当日卖不掉的食材通常会被丢弃)制作免费的食物供当地的穷人食用。
他表示:“我从来不觉得这些多余食材是废物。我一直认为面包屑,熟透的西红柿,棕色的香蕉都是展现我们创造力的好机会。”
那么,教育呢?
好的教育不是因材施教吗?难道是削足适履?
可是有很多家长认同这样的观点。
前几天听那个家庭教育专家告诉家长培养孩子的所谓秘诀,和那个家长基本类似。但他更夸张的是说孩子小学四五年级的成绩就决定了孩子能考什么初中,而初一初二的成绩就决定了孩子能考什么高中。
这么低级的笑话竟然有家长相信,这不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翻版吗?
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恰好下午听广州一个家庭教育专家做线上分享,他介绍说最近平均一年我国有将近1.8 万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死于,平均每天有差不多 40 个孩子因为处理不好和家长、学校、同学的关系而自杀,多数是小学高年级的孩子。
深圳是最严重的地区,就是因为深圳中考的压力最大。
一些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处理不当,于是产生这样的悲剧。
这个专家才是真正的专家,他说家长除了要注意因材(孩子的天赋)施教,家长还要注意因时(孩子的年龄)施教、因地(生活的环境)施教。
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并不是要成为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而是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常识。
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的榜样,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成为孩子的保护者、观察者、帮助者、鼓励者和引领者,陪伴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