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加密货币种类在近几年来不断激增,但却越来越偏离对“货币”功能的最初期待。即使中本聪在最初的区块中写下那些略显讽刺话语,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加密货币确实是一团糟,异常波动的市场已经在证明了这一点。
在学术界,加密货币的研究开始变得更加深入,众多的密码学领域和分布式系统领域的学术精英们不断入场,以期在加密货币的安全性、可扩展性方面有一个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学术界的加密货币产物在不断登场,如Algorand, Ouroboros, Stellar等,而且确实在性能上呈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趋势。
加密货币市场的巨额利润空间也在撮合着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联姻,如Cardano(或Ouroboros),上市不到两个多月,市值跑步前进至全球第5大加密货币。
暴涨暴跌的背后逻辑是极为不正常的,这种异常已经难以单纯地用市场的理性和非理性来作合理解释。投机还是投资在加密货币市场里可能已经失去了意义。所谓“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市场在机制设计上完全可以作为鳄鱼们嬉戏的沼泽地。
缺乏监管的市场本身就会有无限操作的空间,这是无可厚非的。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或许有两种思路可以考虑。
第一,引入政府监管。显然,基于加密货币的技术特点,监管缺失是先天的,此种办法失效。至多,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以行政手段,压缩加密货币生存空间,以此来弥补技术上的无力感。
第二,反思加密货币本身。不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的,都应该静心思考加密货币的未来前景的问题,即加密货币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更加健康地、高效地生存下来。显然,就技术本身而言,加密货币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在不断提升,包括安全性、可扩展性等。然而,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永远解决不了加密货币违背价格机制的问题。
针对可能的第二种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加密货币的设计应综合考虑金融市场特点、技术指标、商业运作方式等多个层面,尤其是商业模式和金融上的创新,并且这种创新应该是向三个大方向前进,或是不可监管、不可操控,或是可监管、不可操控、但监管主体是企业,亦或是可监管、不可操控、但主体是政府。
如果只是因为加密货币去中心化无监管而乐此不疲,感念新科技,勇于献身,这已经是是在挑战人类逻辑了。有人说,泡沫化的背后就是风定天清;但有人没告诉的是,能走到泡沫化背后的人是不多的,而且要通过有一些人不懈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