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
这是开篇的第一句话,点明结果。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一个混血儿,爸爸是中国人,和一般的重男轻女家庭不同,她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承载着妈妈所有的希望。父母深信,聪明的莉迪亚一定能够完成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可是莉迪亚还没高中毕业就死了,而且是自杀死的。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我们未完成的梦想孩子可以去完成
很多父母有错误的观念,觉得生育孩子是为了完成自己为完成的梦想。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一个纯种的中国人,家境赤贫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一路从哈佛毕业成为大学教授,一个很励志的故事,但是骨子里自卑,他觉得自己融入不了这个所谓的“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圈子”。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和别人一样,做大家都在做的事。但是事实是终其一生他自己没有朋友,连他的三个孩子都孤单一人没有朋友。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个漂亮的女人,一个哈佛高材生,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白人女孩,一个母亲希望她成为医生找个哈佛毕业生的女孩。
他爱她白人身份想要因为她融入白人世界,可是她的性格比他还要孤独沉闷不善与人交际;她爱他的性格,后来她为了他怀了孕大二辍学和她结婚。因为母亲在婚礼上说:这样是不对的。她不再联系母亲,和他过上平凡的夫妻生活。
一场死亡打破了平静的生活:玛丽琳的母亲死了。
玛丽琳因为母亲的死亡,因为那本烹饪书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在的生活是否是她所需要的?她思考了很久,这不是,于是她离开自己的丈夫,离开幼年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追求自己曾经的梦想。
她不再年轻,也不再思维活跃,但是梦想支撑着她让自己坚持下去。
但是原本的家庭乱成了一锅粥,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父亲,原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
丈夫开始胡思乱想,孩子开始变得敏感,莉迪亚祈祷母亲如果回来让她做什么都可以。
玛丽琳再次怀孕,让她不得不重新投入生活,但是曾经的梦想成为她心中的一根刺,永远拔不掉的刺,而她把这些梦想投入到自己的孩子的身上。
她开始教莉迪亚不属于她年龄段该学的东西,承受她的年龄不该承受的压力,莉迪亚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她期待参加同学的聚会,她期待在生日收到女孩想要的礼物,项链手链……但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她告诉自己这是母亲回来的代价,因为她说过只要妈妈回来她什么都答应她,她日复一日的对妈妈说:好的。她不快乐,但是母亲没有发现,甚至说从来没有去感受过她的不快乐。
父亲希望她有更多的朋友,可是在学校她是孤僻的,于是为了父亲开始,她编造一个又一个关于“朋友”的谎言,可是其实她一个朋友都没有。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系就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还有内斯,一个想成为宇航员的内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子,却没有人关怀,没有人重视他的宇航员梦想,最开始他愿意跟家人说这些,只是没有人听,后来梦想成了秘密在他心中,不告诉任何人。
我们曾经满怀期待别人的肯定,结果在别人眼里连听都不值得听,这是件多么绝望的事。
于是他默默努力,祈祷离开。
父母常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要多;父母常说: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可是我们和父母差了多少的时光,这些时光可以发生多少事,却是父母不曾了解的。
性格乖巧的孩子,可能不是不愿意说话,只是他知道没有人会听;性格叛逆的孩子,不是天性如此,可能他知道这样父母才会注意到他。
▽死亡可能是一种解脱
莉迪亚最后选择走向湖边,不是真正为了死,而是为了一种解脱,她从“坏男孩”杰克那里寻找不同,结果杰克喜欢的是她的哥哥内斯;她唯一的心理安慰,她觉得能懂的她的人内斯却因为可以去上大学可以离开这样而暗自庆幸;她的父亲,在拥有美满家庭的背后和自己的助教在一起了;她的母亲,她温暖的来源却是却是一直在问她考试考了多少分,作业应该开始做了。
身边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父母常常觉得孩子小,或者孩子一举一动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不会有什么小心思,不会有什么小烦恼,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事啥:学习啊!
于是每天归来的孩子得到的问候不是今天快不快乐,累不累,在学校怎么样?而是考试成绩是多少,作业有没有写?
或者在孩子试图告诉家长一些事的时,告诉他们——书看了吗?作业写了吗?这些和你有关系吗?
有时候说话,只是为了沟通,拉近距离,想要告诉家长自己的生活。
莉迪亚不堪重负,选择了死亡,更直接的说她是寻找了解脱,在再次面对让她恐惧的湖水的时候,她不再恐惧而是放松,她不用去面对内斯的离开,不用去面对一堆其实她并不能看懂的生物学,不用面对父亲的出轨,不用去面对各种不快乐。
“如果你不愿意笑,就别笑”这句话是莉迪亚在看破自己人生之前对她的妹妹汉娜说的,她这短暂的一生都在附和她的母亲,她的父亲,她花了很长时间,承受很大的压力,然后去对汉娜说:如果你愿意笑,就别笑。
很多人这一生,仿佛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为,想要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掩藏自己的个性,寻找和别人的共同点,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特立独行,然后忘却自我本身,失去了自我,最终也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无声告白》这本书里,简单的几个人,但是每个人的心理陈述却都能让读者找到关于自己的影子。
如果你愿意笑,就别笑。如果你愿意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就别在一起。如果你发现对方和自己三观不合,那就不要再相处啊!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