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好看有趣、无所畏惧
文 | 方七七
小时候考完试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班主任对有些孩子家长讲这样的话:
他已经很努力了。
他只要努点力就没问题的。
这些小时候司空见惯的话,现在怎么听都不舒服。
因为这两句话暗含的意思有很大不同。
他已经很努力了——他已经付出了很多,现在这个结果虽然不好,但孩子已经尽力了,不要太责怪他。
他只要努点力就没问题的——结果不够好,但其实孩子天赋还OK,只要努把力,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第一种话暗示孩子辛苦付出了,但可能在学习上不够聪明。
第二种话暗示孩子不够努力,但是是有变好的潜质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开始有意无意回避“努力”这个词。
被说不够努力的时候会觉得委屈,被说很努力的时候会觉得被否定了能力。
“努力”放在评价里,稍微往深了想一点都会让人不适。
可我们为什么那么抗拒“努力”呢?就好像当初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用在作文里无数遍的不是我们一样。
努力其实是人生的必需品
对于我们这种没有超强天赋的普通人来说,努力其实是对一件事情最基本的态度——虽然有些东西即使付出了也不见得有什么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坚持,离那个光鲜亮丽的梦想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
可怕的也许不是别人有意无意说出来的那句“你已经很努力了。”而是自己到最后连,“我努力过,所以没什么好遗憾的。”这样的话都没资格说。
种子突破坚硬的地壳发芽生长,仙人掌在沙漠里竭尽全力留存水分……没有什么是轻轻松松就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
就比如前几天抽奖(但是没有抽到我)的王思聪,你觉得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就不用努力了?不是的,他反而要用加倍的辛苦,来获取应对自己日常工作的能力。
其实努力一直都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董卿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年,又在《朗读者》用才华和魅力圈粉无数,其实都源于她从小到大的高自律和不懈努力。
既然我们不是天才,为什么不能大方不掩饰地用付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呢?
“你很努力了”其实不等于“天赋不够”
既然努力本身不是一件坏事,那为什么我们总会妖魔化它呢?
正如老师对家长说“他已经很努力了。”一样,工作里被领导用这句话形容,不仅表示结果不够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能力不够。
一句“你已经很努力了”,能把一个人直接打到天赋不够的深渊。
努力是一件好事,但它有时候,确实不太像褒义词。
被说很努力的时候,我们的自尊心就会出来作祟,谁不想做“不怎么努力就很优秀的人”啊,为了成为那种看起来很有天赋很厉害的人,大家总想营造自己还没有很努力的形象。
我们往往一边想要跳出唯结果论重视过程,又总想用“自己其实没有怎么上心”,表达“努力”这张牌还在手里没打出来,来虚构自己还有机会翻盘。
可我们为什么要演给别人看呢,人生是自己的。过程里的成长是自己的,结果好坏也要自己承担,别人眼里的我们到底有没有努力,真的没那么重要。
有没有努力结果就在那里,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彻夜不眠不断发力,还是放松心态抱着及格就好的潜意识任其发展,我们自己心里应该都清楚。
如果这次努力了还是没能把事情做好,与其纠结于自己是不是真的天赋不足,不如好好想想下次怎么规避风险解决问题,你觉得呢?
说一个人努力不如说“看好你”
这篇文章最后,我想告诉每一个喜欢说别人努力的人,如果你是真的想要夸赞一个人的话,可能把“努力”换成“看好你”会更好。
《奇葩说》里杨奇涵的一段话,给我留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你们都跟我一样,都在征程的过程中,内心有一个让你夜深人静失眠焦虑抓狂可遇而不可得的一个梦想和目标,这个时候你需要听的,不是否定你成绩而肯定你微不足道的态度的:你真的很努力,你需要的是那一句,我真的看好你!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正面的鼓励总能比负面信息更容易产生积极效果,既然知道说出努力这个词容易产生误解,也可能伤害到别人偶尔的玻璃心,就在相处的时候多一点善良吧~
既然努力本身是一个让人变好的事情,不如直接说:你越来越好了。
悦人悦己,也许要从告诉自己要努力,和少说别人“你很努力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