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儿子的出生,我不得不搬到父母的家中长住,这里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家,坐落在一个小山顶上,妈经常打岔说,如果发大水,市里面的房子淹了我们这都不会淹,大家都笑的前俯后仰的。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它世外桃源般的清静,不似偏野乡下般土房瓦盖,也比不上城市的钢筋水泥,按我小妹妹的话说,我们这里是城市里的乡村。
我童年的快乐时光都离不开这里的一花一草,高高的黄土堆是我的滑滑梯,夏天的虫鸟飞蚁是我的玩具,小伙伴三五两聚的围在洗衣桌旁,搭个木条,就可以打一下午乒乓球。除了一条通往市区中心的大马路是铺上水泥,其余的都是黄土泥泞,这样也好,背靠着小树林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却住着市中心才有的小楼房,颇有一番世外仙境的妙处。
这里是母亲的单位房区,当年单位效益好,盖起楼房来也壕手大气,成了市区较早的楼梯房,加上价格优惠,小区就如妙龄少女般,大家争先恐后的来提亲。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高楼林立也不觉得新鲜了。这里却仿佛被世间所遗忘,二十来年再也没有变化。
几十年间的磨损,通向市区中心的“康庄大道”早已残破不堪,曾经也规划过公交车行经小区门口,却在试运行一个月后改变路线,毕竟这片区域人口不多,又都以老年群体居多,营运公司捞不着几个钱,无声无息的走了。
不仅交通滞后,生活用水也是很大的困扰。小区常年都是以井水为饮用水,井水倒是冬暖夏凉,尝起来,也没有自来水的涩味,但是它只能在中午和晚上各供水一小时,每到这个时间点,家家户户开展“抢水大战”,厨房卫生间满满堆积着几个大水桶储水。
城中心的繁华风月迷离了我的眼,我离开这个小区的想法愈加强烈,相比同学便捷的生活,自己感觉就像住在山上的和尚,虽远离了纷扰,但也断绝了娱乐。等在省城买房后,便逃离了这个“寺庙”。四次三番邀父母同住,他们却摇头摆手。他们对这一方土地爱的深切,虽然每每叨念着生活不方便,但是却从未离开。他们习惯于每天早上迎面而来的都是熟悉的面孔,他们热衷于在傍晚三五成群的互诉家常里短,他们更欣喜于自己菜园里的菜点滴的生长。
留不住年轻人,这里更为清静了,夜空深邃,竟找不出几净亮窗。往日风华早已烟消云散,独留老人相互为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年人小区。小区就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风雨蚕食了他的相貌,泥泞深陷了他的双脚,他无可反驳,只能任凭时间的流逝。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用来形容小区是再贴切不过了。很多你以为的结束,上帝却偏偏开了一扇窗。
到我儿子出生这年,这个荒凉的一角终于被发现了。政府将它划进了老旧小区改造计划的名单。小区的居民无不欢舞雀跃,屋内是刚出生儿子的哭桑声,屋外则是挖土机轰轰隆隆的机器声,吵吵闹闹的让小区生“活”了起来,
乌黑的沥青路,修葺完好的墙院,整齐划一的桂花树,全部都是崭新的面貌。小区的建设更加的现代化,不仅新增了篮球场,健身器材等,还特意为老人家修建了娱乐休闲场所,深夜来袭,你再也不觉得荒凉了,广场大妈们的音乐世界会让你跟着摇摆。当然,你也可以尽情舞蹈到深夜,多晚回家都能洗个热水澡,因为终于有自来水了。
社区的改变,最开心的当属年轻人了。毕竟这里还是家,能常伴父母在侧,又生活方便,何乐不为呢?特别是孙辈的出生,把一家人联系的更紧密了,白天父母上班,老人们便带着孙子在小区散步游玩,这里路面平坦,不用担心小朋友跌跌撞撞,透鲜的空气,也让人头脑清晰。很多小区外的人也纷纷踏至,享受这小区的游园时光。
小区如凤凰涅槃一般,奇迹般的活了起来。那些坚守在这里的老人步履越来越细,和孙辈们踉踉跄跄的小碎步恰好同步,远远望去,一老一小,手指紧扣,步履齐跚的走在小区的沥青路上,仿佛一种某名的延续在这个小区悄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