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盛会。
考试前一天就有朋友宣告坐等今年份的忘带准考证身份证的新闻。
给力的考生果然没让大家失望。
除此之外,高考还没开始,以旗袍风为主打的花式送考队伍就席卷了微博的五湖四海。
忘带证件和高考送考时隔一年再度如约登上微博热搜。
考场上孩子在为登上人生舞台而拼搏,考场外家长则为了登上新闻舞台而起舞。
无数热心市民也积极的投入到这场人数最多的感动中国活动中。即使与高考的关系仅限于知道日期,但也必须饱含激情的在朋友圈发个考生加油的祝福,算是为祖国选拔社会主义人才做出了贡献。
公众号当然不能放过这样一个超级热点,除了花样百出的正面鼓励,还有各种高考失败他竟喜提飞机的释压鸡汤,甚至还有不少先知大号纷纷祭出自己压中考题的算卦实力。
一场严肃而庄重的第一大考,似乎成为了微博和朋友圈的集体狂欢。
可是越来越隆重的全民护考仪式,究竟可以给考生带来什么实际的帮助呢?或者只是为了媒体炒热点,以及那些不用考试的人发朋友圈刷自我存在感?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这两天,我也是这场全国瞩目的高考队伍中的一员。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还没有微博微信今日头条这些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全民狂欢般的关注加持(说这话的人都已步入中老年)。但是从封路禁噪这些举措中,还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祖国妈妈对于高考生的特殊关怀和殷殷期待。
高考那天是周末,难得在家吃了老妈做的早饭,还自我安慰的又瞅了几眼依旧没背熟的古诗。考场刚巧离我家不远,我像平常上学一样蹬着自行车跟小伙伴结伴奔赴考场。除了平日需要推着车子挫着走的马路因为封路突然宽敞冷清到有点不习惯之外,并没有觉得这一天与周末模拟考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门口熙熙攘攘的送考家长并不多,没有迎风飘扬的横幅,没有成群结队的护送大队,更没有奔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的庄重仪式感。考点门口基本都是考生围着各自的负责老师东拉四扯着与考试关系不大的话题,气氛轻松到好像在参加校外游活动。似乎考试还没开始,保持了三年敌我关系的师生已经冰释前嫌,昨天还横眉冷对的老师突然也如朋友般亲切俏皮了起来。
两天的考试就在这样紧张但又平静的气氛中结束了。结束最后一门考试回到家,妈妈如平时放学一样准备好饭菜等我回来。我开玩笑的问她为什么两天都不来送考,人家都有父母的爱加持,不怕我考不上将来回来啃老。妈妈笑着说:“我怕看到你进去考试的背影,我会哭。”一时间有点愣住了,还以为是妈妈担心我考不好替我紧张。“你心理素质还不如我呢!”当时还有点生气,觉得妈妈不够信任我。
时隔十几年过去,如今的我也已经成为一名妈妈。再过十几年,我的孩子也将加入这个举国瞩目的高考大军之中。
作为一名母亲,再回想妈妈当时那句话,突然明白了她说她会哭的原因。那不是因为不信任,那是因为她知道,从我走入考场那一刻起,我就正式迈入了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之路。这场决定我命运的考试,结束的不仅是我十二年的基础学习生涯,也标志着我即将走出与她朝夕相处的生活。
一想到将来我也要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走向高考考场,走向另一段我不能全部参与的人生,我突然忍不住的难过。虽然我知道,这就是成长的必然过程,不必追也不能追。
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过:“我承认我自私,真不巧让你看出来了,但你不是别人,你就是我的’私’,我做自私考虑时都把你包括进来,尽管你可能坚决不同意。”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即使是作为母亲,也不能否认,我对你无条件的爱也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高考也许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途径,但无论你分数多少学校怎样,那都只是你的人生。在这之前,你的人生我可以帮你决定。而从考试开始那一刻起,你将要为自己的人生所负责。未来,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活和家庭而打拼。
在生命的本质上,你的高考真的与我无关。高考之于我的全部意义,只是因为我爱你。我不知道将来我会不会也加入高考送考的大军中。但我想,不管送抑或不送,这种仪式感都与你的成绩无关。只与爱你有关。
生活需要仪式感。但这种需要不是古今中外加上二次元世界所有节日都要送礼,不是为模仿他人而走形不走心的拥抱亲吻说爱你的程式化行为,更不是晒圈展示自己的生活多么富有仪式感。
仪式感更重要的是仪式背后发自内心的爱。
是每逢节日的时候,用一份精心准备的惊喜让我们重新沐浴爱的温暖。而不是为了发朋友圈炫耀。
是你生病的时候,我用心照顾悉心呵护。而不是拍你打针的惨照发朋友圈抒发自己有多心疼。
是你难过的时候,我安静倾听耐心陪伴。而不是拿着手机发心灵鸡汤展示我对你有多共情。
是看着你走向考场的背影,想起你即将离开我迈向独立,心中不由涌起的喜悦与失落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和憧憬,我不愿也不需要展示给其他人看。
十八年来你我之间无条件的陪伴、尊重和信任,远比此刻摇旗呐喊的送考重要太多。
我懂,你也懂,足以。
生活不是朋友圈,不要为了在他人眼里活的好,而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场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要记住,你永远不是他人生活的主角,没人有兴趣时时刻刻关注你。
仪式感是要以爱为基础做给真正需要的人,不要让仪式感成为炫耀的工具,而忘了仪式背后表达爱的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