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来自改编的《侠隐》,从而结缘了张北海的书。姜文的电影隐喻过多,好多人看不懂他的电影,他的电影不会让你大笑不会让你大哭不会让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却很让你费脑子,这是他的电影不讨喜的地方,可越看不懂越要看他的电影,只要他的电影上映都能引起一场走极端的影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姜文也不例外。《邪不压正》看完后略懂,吸引我的不是彭于晏的胸更不是许晴的臀而是两师兄弟之间的那场精彩打戏。姜文的电影拍的有点复杂但是张北海的书却写的非常干脆利落,而影像远不如文字有力量。
书中1936-1937年的北平作者通过笔下那个年轻侠士,一身轻功,飞檐走壁,穿梭于一个又一个胡同,从一堵墙头蹿上另一堵墙头,以坚定的信念完成复仇的故事,详尽的将当时的北平完整的呈现。如果我会画画,边看边画能画出一张那时的北平地图来,而活在笔下的人物必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张北海生于1936年,恰是书中故事发生的那年。1949年他随家人离开大陆,在台湾完成中学与大学教育,之后赴美留学就业,定居以迄于今。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他的北平经验仅止于少年时期。但这座城市已经让他难以忘怀。”(摘自此书开篇王德威的《梦回北京》)作者对北京深深地怀念,土生土长的姜文想必能深刻体会到,并在影片中尽其所能的以姜文的方式表现出来。
张北海笔下的北京在心里,姜文眼里的北京在银幕上,我现在生活的北京在忙碌里,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的遗憾。有人说:“有遗憾,人生才完美”,而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城市。城市是人建的,人不同城市自然不同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来到北京的人们,大多都会爱上北京,即便承受着痛苦也不愿离开。时间给北京以厚重及残缺,来往世间的人们给北京以活力及梦幻,时代的滚滚车轮碾过,那卢沟桥的狮子,什刹海的月,雍和宫的香火,紫禁城的风却还依旧。城,已不是那个城。而城,又确还是那个城。那无尽的忧伤一直都在城里,不曾改变。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也不曾忘却。
夏日炎炎,读书似清风拂面,悠哉悠哉!生活之于我是一本书,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顿家常饭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