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红豆范在QQ空间写的一篇文章,从去年11月中旬开始,红豆范基本是在QQ空间更新,然后就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到现在,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了。每天一篇,开始是逼自己,后来不畏惧,再后来就形成习惯了。
能坚持到现在,主要归功于几个小伙伴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我们的原则就一条:每天必须发。
但是,字数却不限制,哪怕你只写一个字都行。
写完之后要把发到群里打卡,隔一天都不行。如果当天没写,就必须在群里发一个200元红包。还别说,在这样轻松又严厉的要求下,有的人还真坚持了下来。但也有不能坚持的,发了红包退场了。
这就是我一直没在简书更新的一点背景。现在想来简书发文章,主要的因素就是空间太封闭,在百度上搜不到,而简书,能在百度有好的展示。我在想,在那里写完然后在转发过来,工作量是极为轻松的。
OK,回到本问题的正题。
先说一个孩子教育的故事。
陶行知,教育学家。是他当校长时的一个故事。
一次,陶校长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小孩用小石块砸别人,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小孩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可一见面,陶校长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
小孩子犹豫之间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的时候,你马上不砸了。
小孩子吃惊的瞪大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小孩: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侮女同学。
这时,那个小孩立即感动地流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一块!我的糖完了。
陶校长的糖完了,故事也结束了,但留下了思考和触动。
曾几何时,我们流行了追责,用惯了追问,而忽略了引导,忽视了尊重。尤其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引导。
陶校长递给孩子四块糖时非常讲究。
第一块糖:拉近距离,(你看我也迟到了)
第二块糖:发现优点,(立即停止伤害)
第三块糖:分析真相,(站在孩子角度)
第四块糖:鼓励自觉,(让孩子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
整个过程,陶校长是尊重事实,而不是盲目奖励的,孩子并不坏。同时,一步步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而非指责追骂。
我在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不能也少一些指责,而多一点肯定?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能不能借鉴陶校长的方法,经常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而且及时的毫不不犹豫的肯定他?
孩子完不成作业,你是怪他分心,说他不专注,
还是帮他解决问题,引导他学习兴趣?
我还记得另一个故事。
那是红豆范小孩上初中时的第一次家长会,有位家长的做法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那位家长的小孩当时学习成绩不错,班里安排家长去分享下。他是怎么做的呢?
三个点:
陪小孩成长
伴小孩游玩
由小孩决定
最好的关怀就是陪伴。
虽然,不能代替小孩做作业,但是这个家长喜欢与小孩一起读书成长。
这位家长用一个清洁工家庭孩子考上著名大学的故事,分享陪伴孩子的重要:
有个清洁工只字不识,但回到家没事时,每次都拿着一本书读。
他的孩子甚至还发现父亲读书时,书本拿倒了。
就是这么一个动作,触动刺激了孩子,他的孩子学习特别用功,他们知道父亲的苦心,结果可想而知。
怎么陪孩子游玩?
周末与孩子一起骑自行车,就在城里边转悠,在哪饿了,就在哪吃饭,美其名曰为“县城一日游”。
由孩子决定,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他自行安排,不去干涉。
我们知道,对于孩子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或者方法,适合自己的实际,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但是,四块糖的故事,却让我再次深思:
我去引导孩子了吗?
我知道她优点了吗?
我去奖励孩子了吗?
陶校长给糖,每次都有理由,而不是毫无支撑的施舍。他不是一股脑四块糖一下子都给孩子,而是循序渐进的给、递……让孩子收糖收得开心,高兴……中间他甚至连一句指责的话都没有。
孩子教育,是一条长长的路,路必须是孩子自己去走,我们不能代替。我们要做的,就是指明方向。
孩子有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能不能用一颗爱心去及时给他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