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门课程,一门学问。作者也确实以此为基础开拓了颇具影响力的课程,惠及了成千上万的人。
这本被延伸出百万课程、售价只有33块钱的书,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首先,它让我们重新观察生活。
我们的生活,很多沟通都裹挟着暴利:
我们更喜欢宣泄自己,而不是倾听他人;
我们更喜欢指手画脚,而不是表达赞赏;
我们更喜欢抱怨指责,而不是反省自我。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许也并不是故意达成这样的效果,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用语言引发了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所有让别人不舒服、痛苦、难过的表达,在这里,统称为暴力沟通。
其次,了解非暴力沟通的真谛。
这本书讲述的是沟通的方式,而不是沟通的技巧,也不追求语言的技术和艺术(要看这类实用素材,《奇葩说》或《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也许更合适),也不是如何用语言去征服对方,或者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本书,让语言回归沟通的真谛。语言的本质在沟通,沟通不纯粹是为了影响和征服他人,沟通的本质在于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在于建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非暴力沟通,教我们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关注家人朋友上司下级的内心、感受和需要,让我们深刻的去理解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让我们基于这种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之下,做出清晰的反应——而这往往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本质是让我们感受爱,用关心和爱来缓和人际关系,依照这种方式来沟通和聆听,构造一个和谐的自我、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络,使我们情谊相通、互帮互助。
正因为语言的暴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非暴力的语言来沟通将带来多么大的改变,只有已经在实践中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到。
当然,也为我们指明了非暴力沟通的路径。
《非暴力沟通》传达的不是语言技巧,不是语言的艺术,非暴力沟通并不难以掌握,只需要四个步骤就能达到:
1、诚实的观察
通过观察,找到基本的事实——不带情绪、评论和判断的去审视这个事实;看到的、听到的、回忆的、想到的具体的行为,才是我们的观察。
我们需要单纯的看见事实,把感受和评论区分开,把事实和情绪区分开。
比如:“你弄脏了刚刚洗过的沙发套,我很生气!你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你太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了”
这段话里,“弄脏了沙发套”是一个事实,“我很生气”是感受,到“你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你太不珍惜我的劳动成果了”已经转变成指责了。
2、真实的感受
感受是我们对于所发生的事实,有什么样的感受。观察这个事实/观点带给别人和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犹如退后一步,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反应和心情。
在倾听他人的时候,尤其是遭遇他人的痛苦的时候,我们往往急于提意见或者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有么有问题?有!
在他人倾诉的时候,他们首先希望的是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情绪和感受,让他们充分的表达痛苦;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让他们在表达痛苦之后提出需求——清晰的需求。理解了他们的真实需求之后,再做决定不迟——别人需要的往往并不是我们的意见或者建议,那些解决的办法也许他们自己心里有数,但非常希望自己得到倾听、理解和舒缓。
当然,如果这种需求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反驳和类比,那么一场战争可能就无法避免了——不管是实际发生的,还是在心里发生的。
3、诚挚的需要
感受其实是基于内心的需要而诞生的。当需求没有满足时,我们内心就会产生一些变化。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把尺子,那是我们经由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铸就的不同的价值系统,并逐渐形成了我们的行为逻辑和情绪反馈机制。
而所有的一切内心的反应和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是事实,诞生什么样的感受、想法和情绪,是取决于这种行为或事实和我们自己内在的需要和价值相同或者不同。
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清晰的表达——尤其不要把事实混在一起,需要的是单纯的表达对现象或者事实的需求;同时,也让别人的需求得到表达——了解别人的态度或者观点背后支撑的需求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也更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减少争执和矛盾。
很多时候争吵,并不代表彼此不关心、表述不恰当、意见极度冲突,而是双方根本不关心对方的这条逻辑线路,也容易把自己的这条线路混淆成完全的情绪的表达。
如果沟通只剩情绪与情绪的碰撞,结果是双方都无法关注对方的想法和内在逻辑,最后可能演变成一场口角之争,加剧了矛盾,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4、真诚的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不是命令。
有两个要点:
第一、我们在发出请求的时候,务必要让对方理解,我们无意强人所难。基于以上沟通的基础上,两个人即使意见不一样,也不至于互相攻击和憎恨。
第二、非常清晰,能够执行。
我们往往习惯于在表达情绪的时候,表达我们不想要什么,不希望什么,比如,我希望你不要再抽烟了,我想要不被歧视;而在表达我们希望什么的时候,又太抽象,不具备可实施性,比如我想要自由,我想要你好好学习;在表达我们想要的意思的时候,又太过委婉,比如我渴了,意思是我渴了,帮我倒一杯水好么?或者,能陪陪我么?我今天很累了,很孤单,你能和我一起度过这个时间么?
希望别人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出来,别人才知道你想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想要别人快速执行,一定是越讲到细节越具体越好,太抽象或者概念,会让人无从下手。
别人没有执行你的请求的时候,一定要三思,是自己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理解的意思有差距,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是理解有误,请解释清楚。如果是后一种,请不要把请求、命令和事实混为一谈,非暴力沟通是尊重每个人的需求,是希望如此,而不是压迫你如此。
最后,即使上面说的全是费用,但这个万年不变的语言范式,值得学习:
能够完成这四个步骤,只需要记住这一套句式:
“当我看到、听到、想到……(陈述事实),我感到……(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表达需求),你是否愿意……(提出请求)”
这个套路,无论是表达自己,还是倾听他人,都是通用的,只是在倾听他人的时候,需要主动的吸引对方将信息表达清楚。
沟通,无非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非暴力沟通是唤醒人性中的互爱互助,能够让生活更多美好和谐,为何不试一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