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本身是不可怕的,它本来是一种褒义词,但是随着社会群体的极化和社会认知的不断更迭,使得大多数人对这个词抱着玩笑的态度,并且不仅仅是这样,也使得大众对文化知识和哲学人文产生了反智思维。
让大众有一种思想,就是人人都懂理论,一遇到说理论的人都产生了鄙夷,一副自己全然知晓的态势。当然,原子先生自己也尚未达到一定的层次,也在这个路上进行深造自己,以免陷入文化误区。
心灵鸡汤的来源:
心灵鸡汤来源于外部,最初是美国天主教规定的,复活节的前一段时间为斋戒阶段,为了彰显信仰者的虔诚和自我克制,去教堂参拜的成年人只能吃一顿饭,并且不得摄入肉类。为了这个规定的顺利履行,一般的教堂会事先煲一碗鸡汤,以此来给体力不足的信众进行补充。所以,大家管这个叫做“从善的精神之汤”,俗称心灵鸡汤。
如何进入文化届?主要是美国一位作家借用了这个词,并且这位作家的书主要是哲理小故事和人生体悟类型的,一时之间成为了畅销书,心灵鸡汤这个词也顺利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鸡汤二字从餐碗到文化,再到世俗,变成了通俗易懂、温暖人心、励志又有智慧的代名词。心灵鸡汤也成为了大众文化。
心灵鸡汤的演变:
缺乏逻辑性的心灵鸡汤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整体概念,几代人都充当着传承与接收。从以前的《读者》、《青年文摘》这类的暖心素材,也成为了高考语文的必读书物,那些耳熟能详的三毛、汪国真、路遥、周国平等文化偶像的刺激下,使得我们在日常文化下构成了心灵鸡汤的雏形和变体,也为这种鸡汤攒足了受众群体。
由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气息不是十分浓厚,使得我们陶醉于从西方舶来的这个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产品的碎片化,使得人们习惯于接受这种简单文体,通俗易懂,不像哲学和纯文学那样的枯燥乏味,使得大众有了装高雅的文体。并且心灵鸡汤这种易复制的东西,很快成为了求贤若渴的大众们的乐园。
心灵鸡汤的配方:
名人、大师成为了心灵鸡汤的添加剂,国学、佛理、职场法则、婚姻奥秘、人际交往法则、创业心得、时间管理、风水宝典、健身旅行、幽默段子都成为了这碗鸡汤的配方和佐料。
开口闭口正能量,二十岁之前必须知道的事,三十岁要知道的奥秘等等,翻来覆去的炒来炒去,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使得人们认为这就是国学,这就是哲学,这就是心理学,这就是社会学,这就是人文学。而忘了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学。
大众不需要理解哲学的世界,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了然于胸,无论什么都带着一种哲学的眼光来解读世界的诉求。显然在文化大环境的博弈下,我们在这个历史极深、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国里,深刻体会着改革带来的种种际遇。
心灵鸡汤的适应性:
当然,心灵鸡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它可以在二氯背反的世界里生存,在经济与伦理、文明与自由、传统与现代中与生活同步律动。
人生的迷茫、繁杂、焦虑、举棋不定、社会竞争压力、物欲横流的世界,都使得每个人面临着太多的躁动不安和茫然失措。谁来替你卸下身上的负担?谁来给你指出明路?谁来给你正能量?都是心灵鸡汤,它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动力。
讲到了这里,心灵鸡汤应该具有一定的正向力,但是,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下,使得这种正向力变为了粗鄙化的假情假意。世界已被这种快餐化彻底倒了我们的胃口,商业效益扮演着永恒的助推力。相对于干货,鸡汤文章最容易转载,也最不容易遭到版权的危机,做个图片,卖个萌,都能成为原创作者。
个人是比较反感咪蒙这种的,但是她有一点说的很对,那就是当前的人们喜欢鸡汤、喜欢戾气,这是大众化的,你理性,你理智,但是你的那种文章没人会去看,因为那是小众的,如果做商业,就要学会大众心理学,要掌控大众的心理,从而达到迎合的态势。
当然,不喜欢咪蒙归不喜欢,但是不代表不敬佩她,她写故事类型的文章很棒,经历很多,造就了她对这种文章信手拈来,做了12年的编辑,涉及多个领域,并且10年专栏的写作经验,她很知道大众喜欢什么,大众愿意看什么。
外界评论她是现象级的产品,这个原子先生不管,只是当前她是成功的,写着她喜欢写的文章,大量的粉丝也喜欢她写的文章。使得她不用跟着热点,她就是热点,使得她不用顺从着规矩,她就是规矩。
心灵鸡汤的特性:
民族特性、时代特性、社会特质、网络特需构成了心灵鸡汤的独领风骚。心灵鸡汤一是具有鲜美性,借助于具体的微观事物和身边虚构或伪虚构的小故事,字面上要有明快优美的感觉,篇幅短但意味深长;二是具有营养性,主要是以启迪人生为主,一种微哲学感觉,成功学、励志学居多;三是具有便捷性,排版优美,善于复制。
我们也知道心灵鸡汤具有一定的正向性,但是鸡汤被污主要有四个特性。
一是日渐廉价,过分的把技术性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问题,两句经典的句子:只要努力就一定成功,坚持就是胜利,然而在现实面前是软弱无力的;
二是麻醉逃避,鸡汤一般都是躲避现实,粉饰世界,主要在于麻醉性,让每个人守住自己最私人化的心灵空间,与一切不平等不合理保持着润滑的关系;
三是对经典和道哲的降解和扁平化处理,误导大众觉得读了几句名言警句就是了解了文化,看了几本于丹就觉得掌握了论语,读了一些仓央嘉措就通晓的佛法;
四是裹挟着一些厚黑学,让人们算计,勾心斗角,把这当成了人情世故和世事洞明。
心灵鸡汤的变异:
心灵鸡汤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变异了,变得更加的狡猾了,鸡汤往往添加的佐料是颠不破的简明“真理”。因为你无法否认“不要放弃梦想”、“不要害怕失败”、“锻炼身体少熬夜”、“顺其自然不强求”、“年轻人要多读书”、“抽烟喝酒有害健康”等等。当然这种谁都知道造成了人们产生情绪性偏见。只是,无视逻辑是心灵鸡汤最为失败的地方,但是,往往人们最缺乏的就是逻辑。
急功近利,骄傲浮躁使得人们很容易进入别人布下的情绪陷阱,什么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十天塑造完美女人、一年读完三百本书,全都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数字指标。心灵鸡汤往往告诉你,正面的过程必然形成正面的结果,但是熟不知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人性的复杂多变,人生并非几条哲理就能涵盖。大多数的人不能避免的就是向往世俗的成功和物质上的成功,偶然性占据成功的大部分因素,善良、努力、认真并不是直线性的,但是,人们深信于此。
心灵鸡汤的反思:
或许,心灵鸡汤本省并没有错,错误的是我们获得什么样的鸡汤,每个人都要缓解自己精神上的焦虑和燃烧自己奋斗的热诚,可如果满足于这种单一的信息和知识接受方式的情感体验,便如同只喝汤不吃饭,仅仅解了近渴,没有解决饥饿,永远存在于一个虚假繁荣、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
伟大的鸡汤有没有,当然有,比如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等,都是典型的“鸡汤”,心灵鸡汤并非天然的低于一等,而是经过时间、历史的沉淀和日积月累。如果鸡汤制造者还是一味的以次充好,表里无一,那么最后只能是“鸡汤穿肠过,胸中无点墨;四海满鸡汤,受众犹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