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老师说,一部小说,都有一个故事核,所谓故事核,就是小说所讲故事的核心情节或者细节。
对读过的小说总结其故事核,并叙写小说的亮点,是阅读精读小说所必须。
铁凝的《哦,香雪》,主要讲述了由北京方向开往山西的列车经过台儿沟,仅仅停留一分钟 ,就是这一分钟,搅动着台儿沟的香雪、凤娇等姑娘们,梳妆打扮,挎着柳条篮子,装满农家土特产——核桃、鸡蛋和大枣,急切地兴奋地来到火车旁,想引起帅气的列车员“北京话”的注意,想引起乘客们的注意,这样好和“北京话”搭腔问话,满足她们的好奇心;好和乘客互换双方手里的东西,换回来挂面、火柴、发卡、香皂、纱巾或尼龙袜,各取所需,各得所爱。姑娘们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她们来到站台,停留在站台,再到她们看着列车开走,姑娘们回家,此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小说的故事核:卖东西时最不爱讲价钱、最让人信任的香雪姑娘,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一个自动开关铅笔盒,她登上列车,换到了铅笔盒,但未来得及下车,随列车来到下一站。最后,香雪一人乘着夜色返回台儿沟。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和心理细腻,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紧凑,亮点频出,读来引人入胜,并带来思考。
小说中的亮点,我认为:
1.台儿沟的姑娘们为了火车到站停下的一分钟,提前准备的情节,作者描述得细致入微: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2.列车经过时,这群姑娘们的表现,被作者描写得很有画面感: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
3.火车来到时,香雪的表现是什么呢: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
4.对那个乘务员的描写得很特别: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5.火车停下的一分钟,被作者描述成五彩缤纷的一分钟: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她们垫着脚尖,双臂伸得直直的,把整筐的鸡蛋、红枣举上窗口,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属于姑娘们自己的发卡、香皂。有时,有人还会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花色繁多的沙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
6.着重说香雪的诚实善良和面相的特别: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7.关于这个铅笔盒的引子非常特别: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很久以后,香雪才知道它所以能自动合上,是因为铅笔盒里包藏着一块不大不小的吸铁石。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8.描写冬天的火车经过台儿沟的冷漠,特别有感觉: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黄昏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那些眼熟的、长跑这条线的人们,似乎也忘记了台儿沟的姑娘。
9.当香雪为了那个魂牵梦绕的铅笔盒,登上列车,车门被人关上时,香雪的反应: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看来这不是梦,一切都是真的,她确实离开姐妹们,站在这又熟悉、又陌生的火车上了。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凤娇!我怎么办呀,我可怎么办呀!”
10.列车开到下一站,香雪下车,火车开走了,留下香雪,香雪害怕了:火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
11.香雪挺起胸膛,硬着头皮,步行返回30华里路程的台儿沟: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12.描写香雪在黑夜里行走,不再害怕: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13.下面这一段,我认为是小说升华的部分: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4.香雪和凤娇以及同伴们的友情,使人感动,从中看到了真善美以及希望: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15.最后描写香雪看到凤娇时的感受以及表现,很有感染力,并能激发读者思考:她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
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