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的标题读起来就另人嘴角上扬,“学习爱”多温馨啊!再看内容,也相当鸡汤。
这一章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生的常态即是变化无常,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能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那就像一切人性之善一样,是如磐石般确定无疑、不会改变的馈赠。”多有道理!读起来多好听!
好啦,给孩子幸福童年是一定的,哪对父母不尽己所能呢。但这还不够,没缓解该怎么做的焦虑啊。上一章讨论的是“童年早期经验如何影响今后人生”这一话题,这一章从孩子学习构建关于爱和关心这一维度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在前几章里我们说到小婴儿已经具有了反事实思考的能力,但是构建关于爱和关心的因果图和构建物理世界的因果关系图是有很大差异的。孩子在建立关于物理世界的因果理论时可以从物理世界获得大量的、前后一致的、稳定的回应。比如抛到空中的球总会落到地上,无论是抛什么样的球,抛几次结果都一样;推出去的小车总会停下来,无论推几次都是一样......但当涉及爱和关心这类人际间的情感关系时,孩子就只能基于十分有限却又多变的样本:父母、兄弟姐妹、外祖/祖父母等等。
在家里地上用蜡笔胡乱涂画,妈妈看到可能会夸上一句画的小花很漂亮,爷爷奶奶看到可能要板起面孔先呵斥两句---不同的养育者对同一件事的回应会不一样。再比如说,同样是在地上涂画,遇到妈妈心情好时会得到两句夸奖;若是妈妈刚忙碌了个把小时收拾完房间,转头就看到地上新开辟的图画区估计会气不打一处来,批评两句---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同一件事儿的回应也不一样。每个人关于情感、关于爱的理解和表达都是独特的,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从身边养育者那里学习并构建出的关于情感、关于爱的因果图也都是独特的。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做孩子的容器。可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毕竟也只是普通人,毕竟都是头一回当父母,积累经验靠摸索,容器存在不完美是相当正常的。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其他养育者是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构建人际关系因果图的唯一渠道,也是学习如何爱的唯一渠道,这样一来这些直接照顾者的重要性就被放大了。
可以读读书中讲到婴儿对于养育者的依恋方式,会对养育者的重要性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参照书中的分类给自家娃对号入座,反思下自己在同孩子互动时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作者从没想给我们一份“父母只要做了哪些事情孩子就一定能变得多好”的行动指南,毕竟从未有哪类科学知识能把这种因果关系分析清楚。这一章里有一个小章节标题叫做“生命像天气一样无法准确预知”,以此来类比童年经验对之后生活的影响方式特别合适,建议仔细阅读。
孩子们真实的个体生活就像每日天气一样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我们能做的是接受并从中感受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