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学习的格局》其中一章讲的是从小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对里面教的方式很有感触。高情商必定是道术相结合的。内心对情绪的看法的加上情绪的处理方法。
摘录:第一步: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种身心的新感受都应该被好好利用起来,作为孩子认识自己的机会。如果家长利用恰当时机,那么这个体验就会成为孩子认知情感的实践教育。利用绘本知识(《各种各样的感受》)做情感图画游戏,用词汇描述感受带孩子认识各种情感认知。对年龄大的孩子着重培养孩子勇敢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说出来。
第二步:教孩子应对情绪。
1、应对害怕就是离开害怕。2、应对厌恶找人帮忙。3、应对愤怒先让自己平静下来。4、应对快乐认识快乐的两面性。5、应对悲伤把悲伤讲出来。6、应对吃惊找信任的人商量。7、学会接纳把信任交给彼此。8、规划期待就是规划实现,你期待什么发生就应该去实现你的愿望。
第三步:教孩子控制和管理情绪。
控制情绪小工具:5个手指头12345。口诀:1、大拇指我不伤人。2、食指我做深呼吸在心里数数。3、中指我讲出我的感受。4、无名指我找人帮我。5、小指我想安静一会儿。当孩子记住了12345口诀之后,就可以和他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了。比如模拟一个情绪失控的场景,然后提醒孩子伸出5个小手指。从拇指到小指一步一步的操练口诀。这就是练习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四步:教孩子识别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
方法一:洞察别人的表情方法,方法二:聆听别人的心声方法;方法三:把赞美的话说出来。可以在生活中建立小仪式,跟自己感受到美好的东西,无论是城市,小镇,大海或树林或者是小街道都说“谢谢”“再见”。
摘自—《学习的格局》
情绪不是永恒,存在即是合理
越来越觉得情绪管理是一项值得重视的事情。记得以前去学习时候。有很多人写得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学会控制情绪。也见过身边大人孩子情绪失控的状态。对自己对于情绪的态度也有着一个极大的心理转变过程:从认为有些情绪表露是很羞耻的事情,是脆弱的表现。是被别人笑的。————到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自然的、有道理的存在着的,情绪并不是永恒的。我允许任何情绪的发生和存在。
接纳情绪
对孩子也是一直用着接纳情绪的态度。大宝幼儿园的时候,混龄班,所以每年都有毕业的孩子。每次大家都哭了,就他没哭。我问他,你怎么没有哭啊?他说:我忍住了,哭是不对的,是不好的表现。我很惊讶。是什么让他在这么小形成这种信念?我赶紧跟他说:伤心了就要哭这是很正常的。
上周带孩子去做牙齿的窝沟封闭。排在前面的是一个做蛀牙的7岁左右的小女孩。孩子很害怕,一直哭。医生和家长都不耐烦了。医生说:这又不疼,再哭就打你屁股了。然后爸爸在边上说:哭什么哭,丢脸死了。这里就你在哭哭哭。不许哭了。你都不怕丢脸。当时真是内心心疼这个孩子。
这家长对不好情绪的反应。也是我们从上辈,上上辈中学来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中对情感的表达就是内敛的。不能外露的。这些“男人流血不流泪!”“哭是弱者的表现。”“笑不露齿”“喜怒不形于色”等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信念,都是在教我们“情绪是不好的,不能表露出来。”。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和别人的不好情绪。或者回避当没看见没发生,或者使用恐吓,禁止的态度对待情绪的流露。
情绪和治水一样,堵不如疏。
其实堵不如疏。就跟治理洪水是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把情绪和情绪引发的行为分开来对待。我们要跟自己以及让孩子明白“情绪很正常,你很好。只是这件事不合适”。不是因为你不好才要改变。只是因为这个行为不妥才要改变行为。当这个思路被打开后,相信就会多了很多的对待情绪的方式灵感出现了。
言传身教
当我们做父母的对待情绪的产生有了“存在正常”的信念。认识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以及情绪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我们才会对我们自己,对孩子多了那份接纳和理解。我们就会积极的思考疏导情绪的正向的方式,也会意识到我此刻是否只是在发泄情绪。我们也会对于我们控制不住的发泄情绪的行为坦然的道歉。当我们自己会这样做了。生活中任何引起情绪的磕磕碰碰都成了我们引导孩子的一个机会。配上各种“招数”,养成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