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哔哩哔哩上出品的视频《后浪》引起网络世界的一阵轩然大浪,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真的很方便。几天不上哔哩哔哩的我也受此浪潮的影响,心想:这个视频这么火,又是关于青年的话题,和我息息相关,不妨去看看。
于是打开手机APP看了整个视频,视频中提到:“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说实话,我并不是这很多人中的一员,也体会不到在童年就开始不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更加享受不到早早明白自己此生热爱并为之付出的快乐。
我相信这样的人并不少。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许多事情的脉络,其中有一件是关于农村孩子的逆袭。
我有许多农村亲戚,自己也来自农村,唯一不同的是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并接受到比乡村更为优质的教育,哪怕它只是一个十八线小县城,也给予我良多。
目前和我同辈的孩子中,不是出门打工就是结婚生子了,只有我和妹妹很幸运地进入到大学去学习,所以一直以来内心都很珍惜这些机会,是真的很珍惜。
我常常会拿父母那一代与我们这一代做对比,爸爸那一辈里没出什么人才,我们这一辈里只有两个孩子接受过高等教育。
那很早就辍学的堂姐和堂妹,他们的后代会怎样?在非常重视家庭文化的今天,堂姐、堂妹的孩子是80%都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还是又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两个?
这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轮回,不论时代多么精彩,不论你认为你所接受的教育是多么顺理成章,都有人在继续着那些我们眼里苦难的日子,一代又一代,不知道要多少代才可以全部逆袭成功。
英国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选择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几个孩子,导演每隔七年会回去采访一次,最后发现“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只有一个小孩突破了阶层。
以上种种都让我觉得,不论你现在的生活好或不好,这样的历史一直都在上演,或发生在你周围的环境,或发生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除此以外,我还会想怎么做才可以避免这些历史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身边上演呢?但一直没有答案。
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更多只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感。
98年出生的我也一样不完完全全属于“后浪”,为什么说是不完完全全属于?
因为即便没有从小就不惑于喜欢什么的本领,却也享受到了时代的福利,并积极响应着时代的号召。
所以想说,有很多人是后浪的年龄,却没有视频中后浪的阅历和视野。
愿你我虽不属于“后浪”,也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后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