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保姆纵火案刷新了大家对于恶的认知,这场悲剧也让“升米恩,斗米仇”,人与人之间要清楚保持“界限”这样的话题,火遍了大江南北,导致大家看自己的保姆,眼神都怪怪的。
关于纵火案,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无论保姆,物业,强烈要求从严从重处罚,同时希望生者能坚强的面对这场惨剧。
在这件事里,大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升米恩,斗米仇”,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保持人与人之间不容侵犯的“界限性”,但在实际人际关系中,我们更多面对的是需要让渡部分界限的情况。
强调界限的不容侵犯,潜台词是:在所有的关系里,我都希望公平交易,我不占你便宜,更不希望你占我便宜。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一个动辄就把界限展露出来的人,会陷入更大的人际关系困境中。
比如曾国藩,这个晚清最有原则,连皇帝都敢怼的人,前半生步步荆棘,几度跳水自杀,回家丁忧,还要被皇帝陛下写信讥刺,受尽天下耻笑。整日在家跟弟妹发脾气,横竖看人家不顺眼。
直到他认认真真坐下来精研老庄,重出江湖,忽然圆融完满,成圣成贤。
而老庄,恰恰是讲放弃界限的。
到底谁对呢?
这就要从人际关系期望值说起:
1.人际关系期望值
人与人自发生交集伊始,不论何种关系,都互相抱有期望,例如:母亲希望儿子孝顺,儿子希望母亲和蔼宽容;恋人之间希望更多融入彼此,满足慰藉需求;朋友间相互需要友谊和支持;同事间需要共同合作,雇主希望雇员创造价值,雇员希望得到满意薪酬等。
当期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怨怼;而当期望得到满足,持续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更高的期望。
这个本身就充满矛盾的原理,可谓是管理学中的核心。
说个自己的故事,2012年开了一个小的餐饮店,营业额当时在整个城市的相同品类里,大概能排进前三,生意火爆,我与合伙人也是壮志雄心,准备做大做强,树品牌,开连锁。于是从知名餐厅里,找来一个厨师长级别的人做店长,希望做出更好的产品。连工资带奖金,在其他同类店长还只有4500月薪的时候,我们给这位厨师长将近12000的月薪。
开始他干劲十足,我们的小事业蒸蒸日上,开了分店,大概过了两年时间,因为城市商业地图变迁,我们小店旁边人流日渐稀少,营业额也逐渐下降了,因为奖金跟业绩挂钩,厨师长的收入水平也开始下降,大概7500左右,还不包括年终分红,我和合伙人明显的发觉了厨师长日渐懒散,经常不在店内,对于产品品质也开始不关心,想方设法走歪路子。
我和合伙人这时做了一个同纵火案受害者先生一样错误的决定:严厉训斥了店长,但考虑到合作多年,不想折腾,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处罚!
如你所预料的那样,上述举措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第三年的时候,产品越做越糟,店长与我们因为区区3000块钱对不上帐,爆发了严重冲突,虽然没有往极端发展,但说实话是蛮令人心寒的。
我和合伙人都在想,一个从我们这里挣了将近四十万,平日像好友一般对待的人,竟然会为了3000块钱与我们撕破脸,于公于私,我们都没有亏待过他,难道他良心就不会痛吗?
后来我们看到刘强东在大学创业开餐馆经历,都是相视苦笑,因为与我们太像了。再之后,我读到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里面有关基本心理学原理的一些论述,顿时醍醐灌顶:
我们的管理激励体系,违反了两个基本心理学原理:
第一,互惠性原理。
意即,我给予了你升米的恩惠,就希望获取升米的回报,一段关系如果不满足这样的平衡,是不可能持久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施舍给乞丐,难道期望什么回报了吗?答案是有的,你施舍的那一瞬间,同情心得到了满足,是一种道德上的回馈。
互惠性关系如果失衡,最有可能产生痴男怨女的经典境遇:低到尘埃里,还是开不出花来。
第二,失去放大原理。
简单来说就是,失去产生的痛苦是得到产生快乐的三倍(不要纠结具体数字,只是为了方便衡量失去造成痛苦之深。),查理芒格将其形容为“被剥夺超级反应”。不要怀疑,真的是超级反应,以至于让那个保姆丧失了理智,做出了灭绝人性的举动,绝对不要低估这种反应,它常常会让被剥夺的人产生刻骨的仇恨。
所以,并不是你给一升米,他感恩,给的多了,他反而仇恨,而是你天天给一斗米,有一天你只给一升了,他感觉自己利益被剥夺了,怨恨随之产生。
在这个故事里,店长因为被剥夺效应,心底郁积了很多怨恨,只是在我们要扣除他3000块工资的时候,一并爆发了。而我们错愕处在于:平时我们拿你当朋友,绝对信任,照顾心情,照顾家庭,并且待遇远超同行,你怎么就不知道感恩,这是典型的因为双方互惠需求点不一致造成的问题,我们看重的是共同进退的情义,而他看重的是利益,当然这没有高下之分,非要说错,倒是我们没有厘清双方需求点,意气用事了。
当我回头反思这段经历时,得出了一个结论:人际关系之间的期望值,是需要管理的。
2.期望值的管理
放在不同的场景,期望值管理有不同的模式,例如:
— 职场关系 —
这是双方互惠需求最简单明确,也是边界最需要清晰界定的关系,但仍然需要智慧。
在这点上,诸葛亮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以下出自史实,并非演义):
有一次刘备的军事参谋法正找诸葛亮讨论管理问题,酒过三巡,法正说:“亮啊,老祖宗刘邦入关中,与民约法三章,百姓夹道欢迎,所以能取得天下,你可不能学嬴政那一套,搞严刑峻法,这样会尽失蜀中民心的啊。”
诸葛亮神秘一笑道:“你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以前西蜀领导刘璋暗弱不堪,对待下属跟放羊一样,十分随意,‘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法正不由得拜服。
诸葛亮深谙期望值会不停膨胀,直到连国家都不能赏赐的地步,所以他需要法度和爵位来管理吏民无穷无尽的期望值,并且将剥夺他人利益的主体从个人转向法度,这样既避免了个人好恶影响奖惩的客观性,又避免了他人对自己产生仇恨,事实也证明,虽然诸葛亮是个严刑峻法的法家,但却颇受拥戴,人人念其恩德,蜀人怀念至今。而被他罢黜的大将李严听闻其去世,激愤无人再敢起用自己,竟然发病而亡。
在单纯的职场关系里,需要一开始就以制度规章的形式厘定责权,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红线就在那里,触碰就要惩罚,比如我们开店的故事里,店长消极怠工那一刻开始,杭州纵火案里雇主发现保姆偷盗开始,雇主与雇员间互惠性原则已打破,就应该采取断然解聘措施,不应该给店长和保姆产生犯错也没事的期望,他们立马走人,也没什么可怨恨的。
怕就怕,你抬高了他人期望,而这种期望是损害自己的。
这类关系下,明晰的“界限”,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果不是那么单纯的雇佣关系呢?又该如何处理?
— 亲朋关系 —
杜月笙临终的时候,手里只剩下11万大洋,却吩咐妻女打开保险柜,将价值亿万的欠条一把火全烧了,妻女都以为他病傻了,他说了一句:“不念咱家好的,你去要债,非但要不回来,反遭杀身之祸,大恩如大仇”。
这个人虽然没读过书,但活得如此剔透,不由得不令人佩服!
亲友间交往,不可能说,来,我们制定一套制度,违犯了制度,我可就不和你处了。
这种日常我们要面对最多的人际关系,边界是在长期磨合沟通中试探出来的,所以那些很快热络,称兄道弟的所谓酒肉朋友,很容易令对方产生过高期望,而一次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反生怨恨,古人讲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方法是,在长期相处中,厘清双方互惠的点在哪里,不要盲目大包大揽,做出自己难以持续给予的承诺,抬高他人期望,又剥夺期望,比如上面说的杜月笙,他聪明之处在于
第一:“别人存钱,我存交情”,这就是厘清了互惠的点,钱他有的是,巅峰时期,向国民政府捐赠了120架飞机,几乎就是中央空军全部的家底。他需要的是“交情”,需要别人为他办事,从而获取利益(是不是跟教父很像?所以原理都是相通的)。
第二:他要借条,表明不是无偿赠予,不会无限制抬高别人期望,但他不要债,也就不会让人产生“被剥夺超级反应”。
所以我们对于亲友,其实是让渡部分界限的,因为珍惜亲情,友谊,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你,我也需要你的帮助,但不能没有限度,这样总有不能满足的一天。
处理这类关系,要学会在不违背互惠性和剥夺超级反应的原则下,圆融地管理人际关系间的期望值。
— 亲密关系 —
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关系,虽然稀少,有的人甚至一生都不会遇到,但发展和维护这样关系,无疑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爱在黎明破晓前》三部曲,几乎没有任何情节,根本不怕剧透,整个电影就是男女主人公不停话痨,却是电影史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
两人从初次相逢到结为伴侣,从1995年拍到2013年,从维也纳到巴黎再到希腊,演员年华逝去,电影画面就是一场超长的旅拍视频,但两人无所不包的谈话令人怦然心动,窥破真谛。
总有那么几个人,我们视之为终生的知己,灵魂的伴侣,在这样关系里我们希望分享彼此所有的喜悦,承担对方所有的痛苦,打破一切边界,以证明自己并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
但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只要找到那个人,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这样的关系里,与上面两种情况刚好相反,最需要管理的,反而是自己的期望值。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开始时分分钟都妙不可言,但时间一久,似乎一切都露出了狰狞的面孔,妻子责怪丈夫不再温馨体贴,丈夫嫌弃妻子素面朝天。
李敖当年娶了大美人胡因梦为妻,半年后闪离,自嘲:再美的美人,也是要上厕所的。这当然是一种隐喻,但也反应亲密关系中,人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对于对方超出真实的期望,最终会摧毁一段最有可能发展为亲密无间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里,最好的方式大概是,你有一座粮仓,但我只需要一升米,虽然你我之间没有界限,但我不是仰仗你活着,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你我都是自足的人,最好我们一起成长,能够天马行空的沟通和自省,共同面对迎面而来的风浪。而不是我为你拱手河山,又来抱怨你回赠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