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阅读了一下君姐的《〈散步〉课堂教学实录》,感触颇多,现记录如下:
首先,君姐设计独特,用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提挈起整篇文章的教学。
第二, 设计步步深入。首先老师和一位学生一起背诵课文,然后开始分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特征。然后聊环境,如果没有环境描写,那么春天的气息就没了,生命力就没有了。而后,老师带着大家聊“散步”,怎样的一种散步,最后总结收束。书内书外的世界,使同学们想起了哪些东西。祝愿孩子们在阳光下,朝着生命中的菜花、桑树、鱼走去,慢慢稳稳地走去。
第三,运用多种技法让学生感知文本。本文对妻子的描摹很少,只有一句话“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改变语句“妻子呢,她总是听我的”,“妻子,她总是在外面听我的”,让学生感知妻子的性格特征,并且老师在空白处做文章,让学生为妻子设计一句话,让学生感知妻子的性格特征。在分析“田野”方面,老师借用古诗词来分析景物设置的好处,并且分析如果没有景物描写会怎么样。
第四、君姐的板书是画了一幅画,可以看出君姐的多才多艺。
君姐曾有这样的感触:当一棵树不再炫耀自己枝繁叶茂,而是深深扎根于泥土时,它在真正的拥有了深度;当一棵树不再攀比自己与天空的距离,而是强大自己的内径时,它才真正的拥有了高度。
而对于这篇文章,君姐说,做语文老师的幸福就在这里,当我们深深地进入文本,甚至“人文合一”的时候,我们得到了那些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 。因为语文,我们渐渐走向生命的圆满。
教《散步》,我在努力继续做以下尝试:
用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提挈起整篇文章的教学。
教学板块要清晰,教学手法要丰富灵活。
短文要丰教,老文要新教。
在主题理解和语言学用上学生都要有扎扎实实的收获。但本课为“主题型文本”教学,重心在鉴赏。语言学用为鉴赏服务,所以实用的语言训练追求点到为止。
在文本解读上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只有一点点。
课堂要有鲜明的“王君特色”:活泼灵动,深情深刻。
除了以上这些,这堂课,我特别在追求:着意于精神,但不轻慢于文字。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君姐也曾这样聊课:
我前几年已经在《课堂教学的常式和变式》一文中阐述过课堂模式的问题。我们也会用小组合作式和高效课堂的模式,但不是经常。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他们基础薄弱,非常需要老师的帮助),我现在采用得最多的授课模式是“教师主导式”和“学生质疑式”。某一篇课文用哪一种课堂模式,我有我自己的通盘计划。首先考虑课堂的实效和效率。其次考虑研究课的需要。如果是公开课,我基本都愿意采取“教师主导式”。因为我们研讨的重点是教材的处理。
我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反对用导学案。我反对一统天下的“学生展示式教学”。我反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教师彻底边缘化的观念。我反对让学生课前用大量时间预习。所有“成本”太高的教学实践证明都是行不通的。我反对动辄就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的质量最终还是要靠个人思维的质量。不能够用小组合作遮蔽个人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空间。我尤其反对所有老师都用一个教案上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上 课。我反对用行政管理去干涉教师的自由创造。我还反对语文课的“万能式教学法”,这不是追求规律,这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我提倡“青春之语文”。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青春之语文的课堂追求为:课型定位要灵清;组织形式要灵活;文本解读要灵透;语言学用要灵动;学情应变要灵敏;规律把握要灵便。
教《散步》,我没有看任何参考资料,也不看教参。我相信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所有教学环节追求原创。备《纪念碑》,则看了厚厚一本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书。说明文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引入,课会比较枯燥。课堂上所讲的那些小故事,都来自于这些课外阅读。
《纪念碑》一课,我则有以下追求:
要去突破那些特别难上的课文。
再枯燥的课文也要努力上出一些情趣。
长文精教,一课一得。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把学生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都变得有趣儿些。
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马上练习,追求实效。
无论如何,尽可能地从教知识和教能力的层面进入到教智慧和教情怀的层面。
……
理想归理想,课堂的现实归现实。力有不逮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关于评课,我还有一个观点,用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语:不争不成论。一团和气尽唱赞歌的评课不仅不厚道,也没有价值!所以,希望多听到大家的批评意见,我将不胜感激。
我会继续向王君老师学习,寻找自己的芳草地。
我是日记星球457号宝宝沐心,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十五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三十一篇原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