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毫无意义!
毛姆用了三十年时间准备素材完成了这部自传体小说,而我只用了四五天时间就通读了一遍,对菲利普(毛姆)的前半生有了大致的了解。掩卷而思,记忆里留存的是什么呢?感同身受的情感早已烟消云散,对艺术的表现理论、对悲惨生活源头的思考也无影无踪,等到觉得有必要整理那杂乱模糊的思想,却再也进不了那个状态。
风暴已然肆虐,留下遍地狼藉,原本井然有序的道路已经面目全非,繁茂的杂草之下,隐约显现出一条羊肠小道,是否应该怀着曲径寻幽的好奇心一探究竟呢。
暂且向康庄大道走去吧,那里只剩下苍白的生平——命运多舛的菲利普自小双亲早亡、脚有残疾,因他从小信奉的基督不能显示奇迹让他的脚恢复正常,于是他抛弃了宗教的慰藉,转而从绘画中寻求生活的真谛。然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理性,又让他转向医学,在职业的变换中,遏制不了的情欲让他三次跌入物质贫困的深渊,最终他是幸运的,经历了种种磨乱之后,稳步踏上了中产阶级必然要走的路。
“为一个目光敏锐的社会观察者,毛姆不会不看到他借以存身的社会已病入膏肓,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正是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所造成的,作为一个脱离人民的资产阶级作家,他当然不会看到西方社会悲剧的根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更不愿承认只有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类社会悲剧”
————人生的枷锁译后记
这种批判我素来不喜,“社会”“人民”“资产阶级作家”“根子”……意义似乎明确,实则模糊不清。这是通用的标准答案,放在任何一部“资产阶级”小说评论中均适用,或者稍稍改变一下,也适合“封建”的批判。在这条被踏的坚硬如铁的路上,有的只是宏大、全局,以至于我回想菲利普的一生,只剩下可怜的几个场景,菲利普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他的意义不过是让我们懂得了该如何“批判”。
还是钻入草丛感受举步维艰的感觉吧,寥寥几句话就能勾勒出了人的前半生,如果文字是真实的,那么菲利普的三十年不过占用了旁人一两分钟,除此以外,只有遇着我等好奇之人,才有可能评头论足一番。对于他人来说,菲利普的一生不过给观察者提供了一种谈资,这种谈资随着时间推移会渐渐消失殆尽,观察者以自己的生活为基准来评判菲利普的生活,素不知有可能观察者才是书中真正的主角。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俗套的比喻此时居然占了上风,书中的主角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人们会经历相同的苦难、幸福,而这只不过是因视角而产生的幻觉——只有对比才有“相同”,这种对比源自于自身生活的范围。相比“人生”二字,我更愿意用“视界”来表达这种模糊的想法,人在这个世界能接触、能观察的就是“视界”范围之内,如同黑洞的视界,范围之外毫无意义。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生”,归结于“相同”“无奈”“无聊”等抽象的词语,相比于宇宙的广袤,人的一生不值一提,当你能用两三分钟回顾某人一生时,是否在暗暗审视自己内心,也许只有用这种抽象的词语才能欺骗自己,把对虚无的恐惧深埋在心底,视界之内的观察同样毫无意义。
我不明白我为何接受这个观点的同时能够积极的生活,没有提前走上那条必经之路。长久以来,每当反思这个问题,我总会以好奇心为答案,究竟是什么支撑起我生活的信念,不得而知,也许真的就是好奇心,此时我不正在“好奇”是否“好奇心”影响了我一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