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忙啥了?”
“没忙啥。”
“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
“最近咋样?”
“不咋样,能咋样。”
这基本是我与母亲通电话的模板。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影响较大,也写过许多我的父亲,许多个母亲节过去了,这次我想写写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她视力很差,所以不大出门,在我上学期间由于治疗不及时又落下面瘫的毛病。我们从来都没有嫌弃过她,但她自己很是在意,更少出门了,农田与家务是她的生活方式。如今我与弟弟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父母生活在老家,平时偶尔回家看看,通电话是比较多的联系方式。于是就常常出现文章开头的场景。
在我年幼的时候,父亲去上班,母亲在家一边做针线,一边照看我和弟弟,那段时光很温暖。会觉得午后的时光那么长那么长,梧桐树的叶子带着点点碎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炕头上,我可以和弟弟玩好多好玩的游戏……弟弟7岁的时候因为生了良性肿瘤,前后做过3次手术,时间跨度4-5年。那应该是父母最心力交瘁的一段时光,我年纪尚小,只顾着玩。父母变得更忙碌了——生病意味着花掉了许多积蓄,甚至有外债。笑容从他们脸上消失了,生活的重担无情的压在他们的肩膀。
回忆起母亲,脑海中较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中午放学我饥肠辘辘的回家,母亲正在收拾菜。等坐在灶火开始烧水时,意味着做饭已经完成了很大部分,她劳累的神情仿佛在休息,又还在坚持一遍遍拉着风箱。这样的场景不断的出现,只是后来有更多的皱纹,更暗的肤色。年少的我不懂事,看见这样生气母亲做的太迟,转身就去学校了,都不曾帮帮她。
记得大概在我二十岁出头的样子,我牵着母亲的手去老家附近的广场,母亲像个孩子,很享受的样子。而对于我,学校的教育让我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去做。我与母亲心理距离其实很远,或者说母亲与其他人都是。我不太能感受到她。记得有一次,与父母说起现状,母亲哭着说:“两个孩子一个都不在身边,拉扯大了都飞了!” 自己委屈得像孩子。我明白,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弟弟是母亲的心理支柱。最近一两年,我才会去想,母亲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致使她缺乏安全感,生活中谨小慎微?
母亲是姥姥的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中国有句老话:爱大的,疼小的。但到妈妈这里完全不一样了:本来经济条件尚好,但姥爷去世后,姥姥主持家务没有经验,致使舅舅兄弟反目成仇。妈妈早早就去生产队挣工分,闲时还要帮哥哥姐姐带孩子。最小的姐姐身强体壮,每每将所有的功劳占为己有。——这些都来自母亲的叙述。后来的情况我也大概知道:与父亲结婚后日子清苦,每每要辛勤劳动。本来身体瘦弱,更增加了许多疾病。父亲兄弟也多,都需要照顾。再后来弟弟生病,几次花费对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无异于雪上加霜。
或许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在每一次回家不多的相处时光中,我都试图进入她的内心,或者做一个倾听者,接受她的感受,理解她的痛苦。母亲坚硬的心灵盔甲才会慢慢打开。
我的母亲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她很普通,普通到不似每个写妈妈的文章中有的坚韧、果敢与能干。但是,她给了我生命,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都给了我,我也从她身上看到人生的无奈,反而激励我更加努力得生活。以前看到父母那么辛苦会觉得自己不好意思享受生活,直到看到这句“活出父母一代的利息”才顿悟,要鲜活,要努力!安顿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孝顺,抽时间多关心那个内心脆弱得像个孩子的妈妈,做她心灵的后盾!
惟愿母亲身体健康!温暖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