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郭帅,男,出生于1994年,
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转五+三,硕士在读,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在投2篇。
郭帅
此篇文章发表在 Transl Cancer Res 2019;8(5):1918–1930
http://dx.doi.org/10.21307/tcr.2019.09.06
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学类型,病理学分型,遗传学分型,分子靶点分类等等,可以把胃癌细分为很多亚型。当癌细胞内粘液压迫导致细胞核移位到细胞边缘,即所谓印戒细胞癌。(如图)
关键问题
印戒细胞癌是否比其他类型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是否更差? 区分病理学类型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价值吗?
按通常的“直觉”,分化不良的肿瘤生长速度可能更快,侵袭性更强,预后差,可能对治疗也不甚敏感。但这些直觉缺少循证医学的确切证据。
为了找到这些临床问题的答案,我的研究生郭帅同学进行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学生对临床问题进行的敏锐的发现和深入的思考,在这里将这篇已经发表的论文与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
背景
当肿瘤细胞质中黏液成分大于50%时即被命名为Signet Ring Cell(印戒细胞),在传统胃癌病理的Lauren分型中被归类于弥漫型,Ming分类中属于浸润型。尽管这些都似乎预示着印戒细胞癌与高侵袭性相关,但临床报道的印戒细胞癌与预后的关系呈现明显差异。有的研究报告早期印戒细胞癌预后优于腺癌,有的则得出相反的结论。
在SEER数据库中初筛29851例病例中,选择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排除临床病理学资料不完整的病例后共获得16482例病例(Fig1)。将病例依据病理学特征分为印戒细胞组(SRC)、高中分化组(WMD)和低分化组(PD)三组,采用KM曲线,风险回归比例模型等常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果
在肿瘤术后转移部位分析提示三种病理类型的术后复发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骨转移在SRC组显著高于WMD和PD组。SRC组发生肝转移相对较低。(Fig2)
整组数据的生存分析(Fig3)。样本总体、非转移组、转移组都呈现出腺癌生存优于印戒细胞癌。
按AJCC第八版分期亚族生存分析(Fig4)。图A:I期,SRC优于WMD;图B、C:II,WMD优于SRC和PD;在III期,SRC的预后比WMD及PD都差。
晚期(转移)胃癌中,SRC分型是独立预后因素,与不良预后相关。
讨论
印戒细胞癌在胃癌中占比在3.4~39%不等,SEER数据库中占比25.1%。是不可忽视的胃癌亚型。关于印戒细胞癌病理类型对预后预测的价值尚未达成共识。在不同的年龄、性别、病期及部位,印戒细胞癌是否与其他类型的胃癌不同?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以下的情况,让我们对印戒细胞癌需要足够警惕
- 印戒细胞癌更多的出现在青年人胃癌,特别是女性患者当中。这提示印戒细胞癌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 印戒细胞癌多发生于胃体、胃窦。
- 印戒细胞癌不容易在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 胃癌较少发生骨转移,骨转移病例中半数都是印戒细胞型,这提示了此种胃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
延伸思考
印戒细胞癌在不同的病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在不同的病期,印戒细胞癌的临床风险各有不同
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有助于寻找印戒细胞癌独特的治疗靶点,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