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专还是考大学,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话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就是这样的路线吗?不过对于生在小乡村,家庭又拮据的我来说,当年为考中专还是读高中确实捉急了一把。
复盘一下当时的选择:
一是,选择考中专,三年以后可以在县城安排工作,学费自然不愁的。
二是,选择读高中考大学,七年后毕业找工作,期间学费有断档可能,会导致辍学,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
有很多亲戚都劝我考中专,认为这才是接地气的做法。现在回过头来看,选择上大学是多么正确的决定,无论经济收入、平台机遇还是知识底蕴、视野格局,和选择读中专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并不是拿学历说事儿,因为学习不一定局限在学校和课堂,但至少对我来说出来上大学带给我的绝不仅仅只是学历。
还有一点是,当时的决定也把我父母逼了一下,竟然也勉强把大学供完了,不知算不算“专注红利”。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
首先从机会成本上进行分析。机会成本是指为了某件事所放弃的其他事的价值。如果不念中专,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大致是这几年的学费加上中专毕业后四年内的收入,这和潜在的收益比起来显然算不得什么了。
再者从市场容量来讲,大城市自然要大得多,如果待在小地方,各种机会就要少很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漂”也要漂在北上广深的原因。
还有就是需要把当时当地的自我局限性假设进去,好比站在井底时,一定不要认为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还是举我当时考学的例子,周围人因贫穷导致管窥心态,根本无法看到长远的利益,于我而言,也只知道那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并不清楚未来会怎样。不过有一点我是确信的,只要人不懒不笨,总不至于太差。这个时候就需要假设一下,看不清未来只是暂时的,也许将来看到的就不一样了。
人生会面临无数个选择,考大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当我们迷茫时,不妨多方面分析一下选择的代价,适当的做一些假设,也许这样有助于跳出思维的局限。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这样做起决定来就会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