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法掌控情绪的人,不仅自己难受,也会让身边的人痛苦,实在可怕。
通常情况下,人的不良情绪,一般会沿强弱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下去,而最弱小的那一个就会无处发泄,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昨天,我们两辆车分开走,张大哥开车直接从文昌回乐东,我开车从文昌经南山寺回乐东。
我们车上四人一路畅聊、欢声笑语、相互开着玩笑、心情颇佳。
刚到南山寺,紫妞看到老公打来的电话,很高兴地接通,并告诉他已经到了南山寺。
没想到,她老公就劈头盖脸地向她发了一通火,说她这么晚还去南山寺,骂她是傻子,脑子有病。
紫妞脸上原本的笑容立即僵住了,满脸委屈,不知所措,随后就开始暴躁起来,不停地催促朋友Z快点,不耐烦地嫌弃Z磨磨蹭蹭。
朋友Z瞬间也不高兴起来,没好气的回敬道,催什么催,等不及你可以先走。
如此一来,原本的欢乐荡然无存,只剩下相互的指责与谩骂。
等我们回到乐东紫妞家,见她老公仍然阴沉着脸不说话,搞得我们一头雾水,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紫妞的嫂子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另一趟车上,因手机导航出现偏差,多走了几十公里的冤枉路。为此,张大哥大发雷霆,痛骂紫妞的老公无能,还差点把他的手机给摔坏。
紫妞的老公遭大哥如此对待,郁闷至极,心想手机导航的线路,又不是他能左右的,心情坏也到了极点,于是给紫妞打电话,又将坏情绪传递给了紫妞。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它描绘的是一种典型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
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因此,当自己的情绪变坏时,要在潜意识中控制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让他人产生和你一样的不良感觉。
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别人,或者不断被人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认为: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在整个踢猫效应的链条上,哪怕有一个环节意识到要控制住自己的坏情绪,后续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当负面能量降临时,我们一定要选择适时地终止它,切不可继续传递下去。
如奥黛丽·赫本所说,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语间的鲁莽伤害人,是最不可取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