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汉的建立,就离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被处谋反罪诛杀的韩信。
许多人觉得韩信的灭亡在于犹豫不决,倘若早点下定决心,说不定已经得到了天下。他在临死前说下的三个字,现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口头禅。
事实上,韩信一开始不为楚汉任何一方的统治者所重用,项羽瞧不起书生,觉得韩信没啥本事。刘邦也是这样认为,因此就没有给他封官职。
韩信眼瞅着自己再次被埋没,没有多言,只是在某天夜里打算离开,投奔他人。
假如韩信这次真的这么走了,也许未来的天下就不姓刘了,幸运的是,萧何追回了他,并且在刘邦面前力保此人。刘邦在一番思量后,他果断颁给韩信最高将领的职位。
这次拜将后,韩信很是感激,于是走上了为刘邦打天下的道路。楚汉后期,刘邦和项羽进入交战阶段,而韩信身为齐王,这个时候不管是加入哪一方都是一边倒的局面,蒯(kuǎi)通更是劝他坐观虎斗,趁机夺取天下。
蒯通拜见韩信后,就劝说韩信。首先,他指出当今天下局势,现在项羽虽然一度威逼天下,但却是长期困于一地,没见有什么大的进展。至于刘邦,天天打仗,没有什么成效,还屡屡失败难成大器。
接着蒯通指出,天下就掌控在韩信一人身上,韩信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胜。那时韩信虽然被刘邦封为齐王,但却是形势所迫的无奈之举,而项羽,也是一度发请柬,想让韩信投奔于他。
可是,蒯通觉得,韩信的来路不该是协助任何一方,而是自立为王,先维持三分局面,等到时机成熟,吞并楚汉,到那时韩信完全有可能称帝。他恳求韩信不要错失时机,尽快进行决断,立下大业。
但韩信的回应呢?他想了很久,倒是说了一句,汉王对待自己不薄,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而背叛他?
事实上,以刘邦的流氓性子,真的会看重这位所谓的将军吗?他看重的只是他的军事才能而已。
蒯通连续做劝,他以古代功臣被诛杀的例子来警戒韩信,即使韩信忠心不变,可是他的功绩已经高过了刘邦。假如汉朝稳定,韩信下场必定凄凉。与其归楚被质疑或归汉畏惧,还不如走自己的路。
韩信听到这里已经蠢蠢欲动,可是他依然犹豫不决,最后留下一句容我三思就赶走了蒯通。韩信琢磨了很久很久,但想得太过简单。
他想当初汉王在自己一无所有时给了自己一切,如今又把自己封为王,再加上自己的功绩,韩信认为自己不会被辜负。
于是,韩信再没有与蒯通联系,还对这个劝自己背主的人多了一丝厌恶。蒯通见对方没有找自己再商量一回,就主动过来劝说,他说现在犹豫不决,必定会有祸害,然后又要开始喋喋不休。可是,韩信只回了一句:“汉王必不负我”。
然而,韩信忘记这个齐王是他自己主动要来的,那一次强求已经让韩信在他心中失去信任。因此,战火稍微平息之后,刘邦直接冲进了韩信的帐中,抢走了对方的军印,之后只给他一些残兵去打仗。
在刘邦登基后,韩信自以为自己功劳很大,应该能受到重用,可是,眼见着其他功臣一个个封王,韩信数量也被封了个楚王,却是没有半点兵权在手,这时韩信已经察觉到一丝危机,自己曾经信任的汉王似乎并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行事。
果然不久之后,刘邦亲征,在他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吕后行政变将其骗入宫中,十多个宫女用铁锤活活地敲死了这位汉代的重臣。
就算在最后死之前,韩信心里依然是怀揣着无限的恨意,他在绝望中高呼:我不服,当代很多年轻人失败后就经常说这三个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甘心。
都说一一个人在临死之前是会回忆自己过往的一生的,将死之人也会如跑马灯眼中转过一生的片段。在小编看来,韩信在死前头脑中会反反复复掠过的一个画面一定是蒯通在面前献言的样子。他肯定是非常懊悔自己的决定吧。
韩信以为自己劳苦功高,再加上始终追随刘邦,对方最多也就不会给自己权力,也不至于要杀了自己。但是他还是低估了权力在皇帝面前的诱惑,尤其是在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之后,就很难放弃了。
哪怕韩信没有谋反的意思,单凭他选阵营和出兵不及时就能成为刘邦杀掉他的原因之一了。因为这在帝王看来,曾经在背叛的路上犹豫的臣子,说不定哪一天真的就走上这条路了。
韩信会落到如此境地,绝大问题出现在性格上,虽然在军事上,这位将领是没有几个人可以匹之,可是在人性的揣度下,他还是比不上刘邦,对方其实早就了解了韩信优柔寡断的性格。
假如韩信当时真的听了谋士的劝,之后也在大事路线上听从蒯通的,在率兵作战上自己判决,以武力征服天下会有可能成功吗?其实也未必吧。
就算韩信兵法超人,可是他只能做个臣子,并没有什么领袖的才能。假如他当时选择将二分天下变为三分,最多只能让刘邦称帝的时间晚得一些罢了。
说韩信能统一天下?单凭谋略,刘邦手下武将也不是吃素的,政治上韩信也是一败涂地。他拿什么取胜?最后只会落得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因此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
正如现在的年轻人把这三个字当做口头禅一样,我不服,不服从有什么用呢?【手动狗头】
【整点游】公众号定期分享历史题材游戏资讯和攻略,快来get~整点君在线等撩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