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这后半句,便是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出处。所谓自知之明,是说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这句话去说别人,比如你想做成什么事,就会有人劝你说:人要有点自知之明。用来提醒你不应该自视过高。
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建议是否正确,目的是否单纯,但其实就连我们自己也会这样说自己。比如”对这件事,我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这也许是谦虚,但”自知之明“语境,仿佛总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太过高估自己。
可是,我认为”自知“不该只有这一层意思,它应该还有一层更普遍,却时常被我们忽略的含义。
自知之明,是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就该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既然自视过高被视为没有自知之明,那么自视过低呢?当然也是。
而且我觉得自视过低也许才是更多人都会有的倾向。除了少数真正充满傲气的人,完全不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大多少人其实都会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因为这世界总少不了打击你的人和事,就算你嘴上还在逞强,但内心其实早就开始了自我怀疑。
即便很多很有成就的人,也会因为有这种倾向。
1995年白岩松在采访季羡林的视频中问他:”张中行先生在写您的文章中,说您有三个特点,一是学问精深,一是为人朴厚,还有一个是有深情。他认为在您身上最重要的就是为人朴厚,因为在他见过的很多的学者、大师里头,再没有超过您的。“
季羡林先生回答说:“我认为人要有自知之明。一般人缺少自知之明,我这自知之明过了头,总觉得自己不行。不是故意装,装也装不出来,就觉得好多方面自己不行。我自己的解释是自知之明过了头,过了头也不好,适可而止。”
季老是世界上精通吐火罗语的为数不多的专家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懂英语、德语、法语等多国语言,也是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学问精深,但依然“总觉得自己不行”。我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但这也说明,我们很容易轻易否定自己。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候太过谦虚也不是一件好事。这样我们会失去很多机会,从而真的认为自己不行。
无戒老师说,她以前也觉得自己不行,但当她真的去做了,才发现自己能行,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行。她认为自卑并不能让你变得更好,它只会让你不敢向前,变得越来越不行。
既不自大,也不自轻,对自己的了解恰如其分,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但人的主观性注定了这种状态是极难达到,如果用一个更好理解的词来替代,我觉得也许是“自信”。
自信,是充分了解自己后的对自己的相信。它并不盲目,不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并为之努力,一点点进步。
当然这个度同意难以把握,但鉴于我们更容易否定自己,我希望我们可以相信自己多一点,也不要看低自己,让这自知之明过了头。
【无戒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