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件事:家资颇丰的老先生,临终前公证了一份遗嘱,把家产全部留给小保姆,没给女儿留下任何东西。老先生的女儿不服气,打了六年官司。由于遗嘱是公证过的,最后法院还是支持遗嘱内容有效。
如果把生活比做一辆大汽车,每个人就是汽车上的驾驶员。每天,我们驾驶着自己的生活之车往前走。车上的人总是在流动,不断有人上来,也不断有人下去。有些人在车上坐的时间很长,有些人在车上坐的时间比较短。父母,是坐车时间长久的乘客,他们陪伴我们几十年,最后换乘另一辆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那一刻起,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今生联系就不存在了——不管我们多么想念他们。同样,和父母有关的一切事务,也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之车上卸下来。
老先生的女儿没有看到这一点,她试图用法律来续接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她并不缺财产,她想要回的,是自己和父亲的关连。她花了六年时间打官司,耗尽了精力,事情依然是六年前的样子,她依然痛苦不堪。我想,要是这位女儿换个角度思考,或许她早就平静下来了——既然爱父亲,那么就爱父亲的决定吧,让遗产去往父亲希望的地方吧。
生活中,其实没有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因为,一件事的“应该”还是“不应该”,没有绝对性可言。有些人看来应该的,另外一些人眼里极有可能是很“不应该”。我觉得“最应该”的,是把眼光落在自己脚下,专心走属于自己的路。至于其他道路上,别人如何走,真的无需多理会。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把别人当成自己(理解别人的不幸和需求,并给予需要的帮助);把别人当成别人(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侵犯别人的核心领地)。这两句话我很欣赏,因为这可以让人获得真正的解放,把能量聚焦到正确的追求上,成就自身,有利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