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给我的童年写一篇文章,却不知道如何命名才合适,童年吗?只能算一半的童年,因为13岁那年我就离开了养我育我的家乡,另一半童年在青岛,那就叫一半的童年吧。
为什么突然起笔写的呢?因为一碗玉米粥,我老家俗称它“黏粥”,小时候一大早最常吃的就是黏粥了,冬天它是一天元气的开始。
老家的冬天,屋里只有一个炉子取暖,烧的是蜂窝煤,一个个黑不溜秋浑身全是眼的东西。我们一年四季睡的地方叫炕,每一个炕的下面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洞,那是烧炕用的,冬天的夜晚睡之前都会先烧炕,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取暖方式了吧。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住过这个叫做炕的东西,那却是是伴随着我出生到牙牙学语到能爬会走一直睡的“床”,不要小看烧炕,它能让你半夜热的冒汗。
小时候的冬天,早晨起床无疑是一场艰难的决斗,暖暖的被窝绝对可以禁锢你的身躯和灵魂,胳膊刚刚探出就会像触电一样的缩回去,再也不肯伸出来。这时候姥姥就会半催半哄的催促你,手里拿着你的棉裤棉衣,把裤筒袖口对准炉子,给你细心烘热快速递给你,你就得以光的速度迅速穿好,不然,热气就会跑掉,一场“视死如归”的起床运动就算完成了。
现在就等,那碗热气腾腾的粘粥登场了,老家吃饭都用大碗,一大碗冒着热气焦黄的粘粥端上来,早饭开始了。那时候喝粘粥没现在文雅,拿勺舀着喝。俩手一捧转圈喝,为什么转圈喝,原因很简单……因为烫啊~不是我转圈啊,是碗转圈,介于有些朋友脑洞比较大,在此解释一下。捧着喝就更简单了,因为我手小碗大,还能保暖。喝粥的声音更有趣,就是那种烫也硬喝的声音。
暖暖的粥对抗寒冷的空气,暖心又暖胃,喝完了我还能意犹未尽的舔舔碗,那碗舔的,用我姥姥的话说,不用洗了都,蹭光瓦亮的。可我的嘴和鼻子上可全都嘎巴了,那也不在乎,俩棉袄袖子往嘴上一抹,左一下右一下搞定,早餐就在“斯斯哈哈,呼呼啦啦“”的喝粥声中结束。
然后就是,骑着我那辆也不知道哪个哥哥淘汰下来的山地自行车,嘎登嘎登去上学,由于车把都是歪的,所以骑起来也是跟扭秧歌一样歪歪扭扭的,刹车只有一个好用。我一共拥就有过三辆自行车,两辆都是人家淘汰下来的,第一辆连刹车都没有,全靠脚刹车,磨坏了不少鞋底。第三辆才是正八经花了几十块钱卖的,并且依然是个二手的,不过好在是个半新的。
我永远忘不了它的颜色,是个米黄色的自行车,买的时候上面贴了好几处贴画,我当时还觉得酷毙了,这么时尚贴贴画,我的自行车绝对引领了潮流。后来,骑的久了,风吹雨淋的把贴画吹掉了,我才知道,那是因为那几处贴画是为了掩盖“擦伤”的,真相的背后是掉漆了,无所谓,毕竟是个二手的,毕竟我们一起经历过风经历过雨,也曾经那么开心的一起傲游在村里新铺的泊油马路上,我果断的选择了“原谅”,不原谅也不行啊,等发现的时候自行车已经被我摧残的完全旧了,车筐都摇摇欲坠了。
天冷为了防止冻手,自行车的车把上都会一边按上一个手捂,就类似于现在电动车上冬天按的那个东西。现在是买那时候都是姥姥那一辈的人一针一线缝的,里面都是纯棉花,一路骑到学校,手拿出来都冒热气,手心全是汗,跟蒸熟的馒头刚出锅一样。
我从小到大穿的棉袄棉裤,带的手套穿的棉鞋,就连背的书包都是姥姥做的,棉衣棉裤做了拆 拆了改,随着我的年龄身高的增长,棉衣棉裤也跟着我从小变大。棉鞋都是千层底的鞋,大锥子进去线跟着出来,大拇指上带着顶指,一针一线结结实实的做出了耐穿又保暖的鞋底,再把鞋面和鞋底缝在一起,鞋面也是纯棉花续的里,一双看起来笨笨的却很保暖的棉鞋就做出来了,现在的小朋友给她穿她估计连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却温暖了我那么些年,后悔没有留一双姥姥做的鞋,那可是她最有力的爱啊!
关于姥姥我不想在这篇文章里多提,我一定会另起一篇文章好好说一说我的姥姥,那个占了我整个童年的老太太,我很想她。
思绪到这,被一拥而上的思念抑制住了思路,不打算往下写了,就到这里吧,后续再说,这只是我童年回忆的冰山一角而已,还有好多好多你不知道我还没准备好的故事,我会陆续写出来。
希望你们在看的时候能给予你冬日里一丝温暖,能让你也回忆起你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