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之间,有了误会、心结,最不容易打开,这种状态甚至会持续很久。
在电视剧《巡回检查组》里,演员于和伟饰演的父亲与剧中儿子因妻子的死而产生心结。
虽暗中彼此关心,但两人始终没有和解。由于有基本的信任在,在此后的办案中,两人默契配合,并最终敞开心扉,来了一次真心交谈。
通过这样的交谈,父亲懂得了儿子,而儿子也懂得并开始接受了父亲。
能和解,自然是一种幸运。
可现实中,多少人近在咫尺,却心在天边,又有多少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无法懂得彼此,恰恰是离得最远的人。正如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与他的父亲。
关于父亲的经历,关于父与子之间的往事,在父亲去世之后,村上春树把他写在了一本小书里,书名取为《弃猫》。
这些故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村上春树与父亲之间最终和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不多的关于父亲的记忆中,村上春树始终记得与父亲一起扔猫的事情。
当时家里曾养过一只猫,那是一只成年的母猫。因怀了孕,怕日后照顾不上所生的小猫,就打算在它生产前扔掉。
这事是由父亲带着村上春树一起完成的。
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父亲骑着自行车,村上春树坐在后座,手里抱着一个装着猫的箱子。他们来到海边,连同箱子和猫,扔在了海滩的一个防风林。
这只猫,竟识路。在他们到家之前,先他们一步回到了家。见到猫的那一刻,父亲的表情又惊讶,变为叹服,最后好像松了一口气一样。
猫继续养下去,从不没有再扔。
父亲的那一声叹服,好像是在感慨自己的经历。
父亲小时候,家里多子,为了减轻生活负担,他从小被送去当了小和尚,是要送给人当养子的意思。
后来,因父亲似乎是适应不了新环境,就自己回到了家。这种与弃猫一样被抛弃的经历,大概是父亲从不愿与人提及的。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父亲不得不几次被迫入伍,参加的战役其中就有南京战役。
在这些抗战时期,其经历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记得有一段时期,因步行艰难,粮食弹药补给不足,霍乱横行,大家衣着褴褛,处境悲惨。
后又经历战败,死伤惨重,父亲能够活下来,纯属是侥幸。
在许多次的艰难中,父亲靠着写俳句,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是文学艺术给了他支持下去的勇气。
父亲有过杀死俘虏的经历,也曾和儿子村上春树提起过,也仅仅是那么一次。
这些经历烙印在心里的“心理创伤”,村上春树说,“部分地由我这个做儿子的继承了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村上春树会说,我拼了命把它写了出来。作为写作之人的一个职责。
就像一个人要向世人坦诚自己的父亲和同胞,杀过无辜的人、伤害过无辜的人一样,这需要良知,需要勇气。
村上春树父亲一生都是被选择的一个人。
被送养也好,被投入战场也好,这都是命运对他的支配。
这种背负着历史重负的愧疚和无法选择自己人生的挫败,或许成了阻碍父亲向他人透露真实自己的一个障碍。
村上春树和父亲之间,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对于世界的看法认识都不相同。
各自保持着自己的自我,因同样倔强的性格,使他们谁也没有主动走向对方,以致于他们二十年不曾见过一面,也不曾有过联系,更谈不上互相沟通交流。
所幸的是,他们没有错过最后一次交谈。
那是在父亲去世前,近九十岁的父亲因患癌而住院。在病房里,通过这样的短暂交谈,他们达成了和解。
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儿子。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越是坐下来深挖这一事实,就越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偶然。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成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
认清了个人的普通,和个体的独一无二,我们更能明白,说出来,是必要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和理解你。
正如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知道表达感情的人,只能走很长很长的路。”
所以,去说出来吧,勇敢一些。把对方和自己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去平等对话,试着理解吧。
当我们说出来的那一刻,我们才可能跨越那些关系鸿沟,走向彼此。
PS.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个人公众号:涂山狐狸(ID:tushanhuli)
作者:涂山狐狸,一个爱读书的卑微打工人,业余时间分享所读所感,相信最美的自己,就藏在每一天的读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