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定义为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通俗来讲,一件事情(压力源)让人产生了一些令人紧张的想法或行为(压力反应),感觉自己被某种重物压着。
但是,每个人的压力源都是不同的,而产生的压力反应也是不同的。
有些人遭遇了个人财务危机,便努力解决问题,最后选择更努力地工作。有些人看到了工作的前景,觉得自己需要提升,也选择了更努力地工作。由此可见,不同的压力源,能产生相同的压力反应。
有些人从小娇生惯养,不久家族没落,只能吃粗茶淡饭了,他可能受不了,最后选择了流浪苟且。而也有一些人也是富家子弟,家道中落却选择忍辱负重,加倍努力,最后浴火重生。以此可见,相同的压力源,能产生不同的压力反应。
为什么不同的压力源能产生相同的压力反应?又为什么相同的压力源,能产生不同的压力反应?
答案是:认知模式的不同。
压力源并不能直接导致压力反应,而是先通过大脑的认知对压力源进行翻译,然后大脑对压力源翻译的结果进行评判从而产生反应。
这一点和情绪ABC理论相似,此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
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所以该如何处理压力呢?
首先,必须清楚一点。处理压力的方式绝对不是消除它,而是与之有所平衡。适当的压力总是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比如截止日期,略多一点的工作量,而对我们造成不良影响的总是高压。所以,处理高压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减少压力到合适的范围。
那么,如何具体减少压力呢?
第一招:量化压力,评估最坏的情况
很多人都有感到莫名压力的时候,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就是有压力。比如,考试临近,感觉没学好,考试前几天就可能感到有压力。那不如冷静下来,评估一下这次事件可能带来的具体问题,写下来分析一下。如果分数考得差,最多学分少一点。最坏也就是不及格,那就需要补考,就需要下次考试前自学足够多的时间。这么一想,很快就压力就少了很多,从而安心地把注意力从焦虑更多地用到复习上。
第二招:从未来角度来思考当前压力
小时候大多让我们感到特别有压力的事情长大后都觉得无所谓了,这就是人长大后自然现象。第一次准备演讲感到很有压力?想想未来的你会怎么看这件事情?也许是:一场演讲而已,做砸了也不会对自己有太多负面影响,而自己也总会有所收获,小事一桩,不必忧虑。如果这么想,压力自然会减少,因为你的思考角度跳出了你的当前压力圈。
第三招:提升压力反应的阈值(优化认知)
什么是真正的压力?生病?破产?这些都不准确。真正的压力应该是来自于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比如,对于求权不求财的人,财富得失算不上真正的压力源。
一个人经历人生大起大落,从平民到高官再到平民,从食不果腹到腰缠万贯再到一贫如洗,钱权可能都不能左右他了。而很有可能妻子的陪伴和忠诚,孩子的安全与成长变成了他真正在乎的事,成为了他的压力源。
而如果是普通人经历破产,病危的话,如何能不焦虑?你是否在乎自己的家人?工作?自由?最大的压力也来自于我们最在乎的事情。
所以减压最后一招也最长久有效: 正视压力并战胜它,提高压力反应的阈值。
每次有很大的压力时,面对它,想象我们在玩一个游戏,游戏的目的就是战胜压力。把它想象成一个敌人,直视它,它就会变成纸老虎。慢慢地,我们会享受压力的存在,就像是灵魂出窍般,你脱离出你的身体来看看自己,将如何面对压力,将如何化压力为成长。对你来说,这就成了闯关打怪的游戏,随着关卡的提升,我们就越来越有成就感。
所以再次申明,适当的压力是非常有助于自己的表现的,只有当压力过大时,我们才真正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让压力减到到一定范围内,不让压力影响自己的思维判断。
压力与效率的关系,请看这篇文章:《正确利用学习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然而对于放松而言,它本身并不能有助于压力的控制。高压前的放松,其真实意义应该是休息。
比如,在最后期限在即还没有完成工作的情况下,去花长时间娱乐,看电影、去旅游等并不能有助于我们的减压。因为只有在看电影,旅游这个过程中,你才有了适度的“放松”,而整个“放松”过程中完全甩不掉没完成的事的影响,玩也玩不好,时间浪费了,而任务还是没完成,就可能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不是真正的放松,只能说是逃避现实!
所以再次重申,最有效的压力应对方式就是:正视压力并战胜它,提高压力反应的阈值!
压力每个人都有,但千万别被压力骑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