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187天。
今天分享《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它是本系列的第五本书。
先之前我们分享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四本,可以说各有特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本系列的第一部,重点介绍了魔法世界的梦幻与神奇。罗琳精心构建了整个魔法世界的运行体系,成了全系列的说明书。《哈利·波特与密室》是第二部,哈利不再是傻白甜了,他在魔法学校里过得风生水起,还解决了蛇怪的巨大危机,有点儿当英雄的意思。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个高峰,第三部书。时间转化器的设定,展现了罗琳严谨的叙事逻辑。几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完全展开。到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罗琳写出了有史以来最佳的冒险章节三强争霸赛。同时在结尾制造出了“从希望到绝望”的惊天反转。将前面故事中零零散散出现的终极反派大魔王伏地魔彻底复活,拉开了正邪对立的新篇章。
罗琳用近百万字的篇幅做前情铺垫,将最强Boss伏地魔的个人实力和邪恶程度拉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所以从第五部开始怎么打败伏地魔就成了关键。
纵观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四本书,记载了伏地魔复活前的故事。第二阶段是五六七三部书,写了伏地魔复活后的一系列行动。因为伏地魔存在的比重增多,整体色调也越来越暗,《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算是其中的过渡本,罗琳却写了整整三年。
罗琳没有按网络爽文的套路写,她是一个有想法的作家,她总能在自己的规则下带来全新的惊喜。和前面四本相比,《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确不同,因为这本书几乎是全系列最阴暗,最压抑的一本书。不是说内容差,读不下去,而是罗琳大比重地调换了,前四本能让读者感到轻松活泼的情节,镀上了成人小说的风格。
我们会发现罗琳给每个人物,都套上了一层限制他们人身自由的枷锁。单单在哈利身上,这样的枷锁就多达四层。第一层,体现在哈利一直疼痛的伤疤上。看过以前的故事我们知道,只要哈利额头上的伤疤开始疼,就代表伏地魔进行邪恶活动了。但是罗琳基本都是从哈利的主角视角写故事,我们读者根本不知道伏地魔究竟在干什么,只能看到哈利因为伤疤疼痛,一次又一次地愤怒、抱怨,情绪越来越沮丧。
第二层,是哈利没完没了的恐怖噩梦。在梦里,哈利反复看到一条完全走不完的黑暗长廊。读者隐约能猜到,这一定存在着某种暗示或者阴谋,但这个悬念也是到了故事的尾声才揭开。
第三层,是哈利和邓布利多之间的关系,被莫名冻结。在前四年里,哈利不管遇上了什么无法理解的事,都会在邓布利多那里得到答案。每个学期结束,邓布利多都会和哈利说很长很深奥的话,但自从伏地魔复活后,邓布利多非常明显地开始孤立哈利,拒绝和哈利见面,拒绝向哈利说明任何事的真相。不明所以的除了哈利,当然还有读者。老邓头今年又玩什么把戏,让人完全看不懂了。
第四层,就是魔法部还有整个魔法世界,对于哈利的诽谤和污蔑。《预言家日报》是魔法世界人人都会读的报纸,到处发布消息说哈利是骗子、疯子,哈利为了出风头,谎称伏地魔复活。哈利的境遇比前几年加起来都要糟,只有极少数人相信哈利说的是真的。其他人都对哈利讽刺加打击。
在主角身上连续套上四个Debuff,整本书的压抑程度可见一斑。此外,一向没什么压力,可以大玩特玩的魔法世界,也开始给学生们“增负”了。因为到了五年级,O.W.Ls考试来了,翻译过来就是普通巫师等级考试。这是对于所有魔法学校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试。如果不及格,毕业证就拿不到了,而且五年级学生的娱乐活动基本停了。
无论主角、配角,好孩子、坏孩子都要进入疯狂的复习状态。连赫敏这种特级优等生,都没把握顺利通过,足以证明这项考试的难度。所以阅读《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就像是在惬意地看小说。可有人催你马上要考试了,赶紧复习、抄书吧,你就开始紧张了。
另外,本书设计的明面Boss,多洛雷斯·乌姆里奇几乎可以登上“我最讨厌的《哈利·波特》人物”榜单的前三名。罗琳设计这个人物,可能就是为了给大家添堵的。乌姆里奇的姓氏来源于单词Umbrage,翻译过来是“阴影”“不悦”,我理解为“给大家制造心理阴影,同时让人产生不悦”。
先说这个人的长相,用她的外号就能够直接形容“粉红色的癞蛤蟆”,乌姆里奇明明是个中年妇女,却迷恋少女打扮,声音却故意假装得十分尖细,特别爱穿粉色系的衣服,带着心型的发卡,长得却像是个癞蛤蟆。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乌姆里奇就是丑人多作怪,她以魔法部审判官的身份登场,在所有证据、证人都指向哈利是因为自卫,才在校外当中使用魔法,应该被判无罪时,乌姆里奇依然带节奏,混淆是非。她像条狗一样,听从福吉的安排,污蔑哈利。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哈利,牵制邓布利多。
当然后来读者也知道,这个人无耻到什么地步,那两个攻击哈利的摄魂怪就是乌姆里奇派去的。一个法官不但没有伸张正义,还睁眼说瞎话,设计陷害受害人,搞钓鱼执法。后来,乌姆里奇凭借着自己是魔法部的关系户,混上了黑魔法防御术课老师的位置,她肯定是带着魔法部部长福吉的命令来的。
乌姆里奇让学生收起了魔杖,玩命地摘抄一些根本没用的破书,就是为了削弱学生的实战能力。因为福吉害怕邓布利多将学生培养成能对抗自己的大军。这太荒唐了。学校本来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神圣场所,福吉和乌姆里奇却在这里玩起了厚黑学、阴谋论,这个眼界和行为,让人觉得非常愚蠢。
更让很多读者不能忍的就是乌姆里奇虐待哈利,她表面上让哈利抄写“我不能说谎”这句话,实际上却是用魔法,让哈利用笔尖在手背上面刻字。哈利的手被刻得鲜血淋漓,乌姆里奇还装不知道,让哈利再刻几百遍。
这种老师已经没有道德底线了,然而乌姆里奇的荒唐行为还没停,她专挑一些让人讨厌的学生,像是马尔福、克拉布、高尔这些人来当自己的走狗,扶植成为“霍格沃茨风纪大队”,揭发其他学生的违纪行为。
你说让最爱违纪的学生去监督好学生,这有多可笑。这样一来,跟马尔福他们关系不好的学生,肯定被打成了反面典型,学校彻底乌烟瘴气了,而且千年名校霍格沃茨,如果选一天作为“校耻日”,那肯定是乌姆里奇接任校长的那天。估计四大学院的创始人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都能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更气人的是,有魔法部长福吉撑腰,乌姆里奇找了个借口赶走了邓布利多,还颁布了一堆开除学生的禁令。就这么一个没任何优点,满口谎话,以虐待学生为乐,甘当魔法部走狗的无耻败类,居然还在书中80%的内容里,像小丑一样活蹦乱跳,主角完全被这样的坏人压制着,可以想象读者的心情。
换个角度,我们能看到罗琳在这部书里,加入了对于那些独裁者的讽刺和批评。这也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按道理来说,全系列最大的反派伏地魔,已经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当中复活了,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塑造的核心反派,也应该是伏地魔,但不是这样的。
伏地魔除了最后小小地露了一下脸之外,全篇基本掉线了,反而在明面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魔法部昏庸、无能的领导。只想在权力斗争当中,搞倒邓布利多的福吉,还有他最信赖的走狗,各种辣眼睛操作的乌姆里奇。
福吉为了得到更多支持,居然还跟伏地魔著名的手下卢修斯·马尔福搞起了“战略合作”,直接被伏地魔当枪使,释放了阿兹卡班里关着的重犯食死徒们,还支走了魔法部神秘事务司的看守,诱使哈利落入陷阱,那罗琳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前面的压抑肯定是为了最后的释放。当正义最后击败邪恶时,读者会得到一种空前的释放、满足。可即便看完整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种压抑感也没结束。说明罗琳想把最后的释放留在全系列的最终章。那么,罗琳为什么在这本书里面,给予魔法部如此浓厚的笔墨呢?
其实不难发现,整本小说带有很强的讽刺性。罗琳想要表达的就是魔法部这些官僚比伏地魔对魔法世界的危害更巨大,为了权力斗争,魔法部泯灭了良知,迫害那些坚持正义、对抗邪恶的 人。
哈利、邓布利多、小天狼星等人都成了受害者,伏地魔也借此机会休养生息,壮大自己的黑暗势力,愚蠢无能的魔法部彻底成了滋生犯罪的温床。最后,罗琳用小天狼星的死,给孩子们讲述了与亲人的分别。
小天狼星布莱克算是哈利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可在最后的决战当中,小天狼星死了,他中了堂姐的阿瓦达索命咒,一言不发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与很多作者描写的死亡不同,罗琳的笔下的死亡特别干脆、利落,小天狼星并不存在弥留之际,他连一句遗言都没说,就彻底地倒下,失去了呼吸。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珍爱的人被杀,哈利无法释怀,一直沉浸在了无尽的悲伤之中,他花了几个小时想要联系到死去的小天狼星,甚至想要使用一些“降灵”的方法,让小天狼星回来,但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尽管魔法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规则完全一样,人死不能复生,但哈利新交的朋友卢娜给了哈利安慰,卢娜坚信总有一天,她可以看到自己去世的母亲,其实卢娜传递哈利的是一种光明的信念,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失去的已经失去了。或许你最爱的人,依然在某个角落悄悄地注视着你。活着的人,应该带着逝去者的信念和祝福更精彩地活下去。
当然,这本书的内容绝不止于此,还有很多角度可以分享,因为这本书的篇幅实在太长。希望大朋友可以引导小朋友充满趣味地看完,并给予鼓励。书中还有双胞胎兄弟乔治·弗雷德,在全校放烟花教训校长,还有哈利的初吻,还有斯内普和哈利父亲詹姆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些同样神奇,不可思议的章节值得小朋友们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