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油田破解行业难题:一体化桥塞技术创820天封堵纪录

在井下复杂地质环境中,一项创新技术正在改写油气井封堵作业的历史。冀东油田自主研发的防吞吐一体化挤水泥插管桥塞技术,不仅将最长封堵时间推向820天新高,更让单井作业效率提升超50%。

截至2025年9月4日,这项创新技术已在冀东油田成功应用72井次,覆盖开发井、储气库井、天然气重力驱和CCUS井等多种复杂场景。与传统工艺相比,该技术单井减少起下管柱4次,缩短占井周期5天,显著降低了作业风险和成本。


01 老难题遇到新方案

油田开发中,封堵作业是确保井筒完整性和环境安全的关键环节。冀东油田面临埋藏深、层间特性差异大、井筒情况复杂等挑战。传统封堵技术存在工序繁杂、桥塞承压及密封性不足等短板,导致占井时间长、工具成本高。

特别是对于储气库井和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井,封堵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常规技术难以满足长期密封需求。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油田技术人员,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冀东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以需求为导向,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将调研分析、图纸设计、室内试验等任务细化到人,以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技术攻关。团队通过梳理300余井次施工数据,历经数十次工具结构优化和室内模拟试验,最终形成了三大核心创新设计。

 

三大创新攻克技术瓶颈

研发团队推出的三大核心创新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桥塞的技术局限。

多重组合密封插管确保了密封效果良好,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井下环境。肩部硫化弹性骨架胶筒采用锥面挤压设计,在压力作用下能够紧密贴合井壁,实现了高温高压密封。液压自动关闭的底部双阀防返吐机构在完成挤注后会自动关闭,有效防止水泥返吐,提高封堵效果。

这些创新设计使该工具能够通过一趟管柱完成坐封、丢手、验封、高压挤注、候凝等全部工序,大大简化了作业流程。在高41-25井的成功应用中,经过油管下探、正打压等验封措施,桥塞未移动,套管无返水,密封性能得到验证。

 

全链条支持确保应用成效

技术突破离不开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冀东油田技术人员精心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靠前做好技术支持,累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40余人次,实时监测施工参数。

建立问题清单闭环管理机制,优化调整施工工序,全过程监督桥塞坐封质量,确保工艺指标达标,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及封堵效果。这种全程护航的模式确保了新技术在72井次的应用中都能发挥预期效果。

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单井减少起下管柱4次,占井周期缩短5天,有效降低了管柱卡钻的风险。截至目前,最长封堵时间已超过820天,展现了出色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冀东油田自主研发的防吞吐一体化挤水泥插管桥塞技术通过三大核心创新设计,解决了传统封堵工艺的痛点问题。该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封堵作业的效率和可靠性,还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项技术有望在更广泛领域应用,为油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特别是在CCUS和储气库井等对密封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该技术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冀东油田的这项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实际生产难题,更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一体化桥塞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我们看到了中国石油人在攻克技术瓶颈方面的智慧和毅力。

 

从820天的封堵纪录到50%的作业效率提升,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团队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和对创新的持续投入。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我国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和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