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哲学反思和对世界作形而上学解释的最强烈冲动,来自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苦难和生活之悲苦的考虑。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先从尼采与痛苦开始吧。
尼采崇拜叔本华,他坚信,生命中充斥痛苦,痛苦可能就是生活最深层、最根本的状态。在诸多痛苦状态中,尼采最关注的是痛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他对“存在”——人类命运的最主要关注点。他根据看待痛苦的方式对文化分级,并以同样的标准评估道德。
尼采首先自悲剧处寻找痛苦。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给予艺术崇高的地位,他认为艺术是人类最高级和本质的行动方式,通过艺术可以使文化长久存在。他是这样歌颂艺术的:“用艺术家的透镜看科学,用生命的透镜看艺术。”
尼采认为艺术具有二元性,他将艺术划分为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尼采认为日神艺术以一种妥协的方式表现生命,扫空一切生活中的阴霾;酒神艺术不忽略任何事物,强迫我们去直面生存的恐惧。
他把日神艺术比作梦境,梦中的一切都是由我们的感官和知觉构造的,换言之,是虚构的,不真实的。尼采认为希腊史诗就是日神艺术的一种,希腊人歌颂生活,将日常经历转变为英雄式的故事,以面对糟糕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日神就是自我形象塑造的艺术。日神艺术不好吗?尼采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但从他对酒神艺术的歌颂中可以看出,他其实不反对日神艺术,只要这种艺术没有彻底掩盖事物的真实状态。
日神艺术的问题在于它可能会模糊真实与幻想的界限,因此存在着不稳定性。现在看来,抖音、快手上的表演正是一种最为露骨和极致的日神艺术,他们对于日神艺术的运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屏幕中的人物通过一套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模板表演,精准控制地自我形象的塑造。观众关心表演是否真实吗?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内容能否给自己带来乐趣,能否在感到无聊之前分泌足够的多巴胺维持短暂的刺激,这正是尼采担心的。
相对的,尼采把酒神艺术比作醉酒,醉酒后,感觉限于眼前,知觉变得缓慢,个体的特征消弭了。自我感消融后,醉酒使我们达到了意志与物质世界短暂合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叔本华认为的客体(表象世界)与主体(生存意志)的永久割裂状况被短暂地粘合了,我们得以看清生存的真实情况,得以面对个体终将毁灭并受困于生存意志的现实。真实的痛苦与醉酒的欢愉交织在一起,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和恐惧,使人难以忍受。
酒神艺术好吗?其实也没有。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的群体无意识概念,正是一种酒神艺术。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感消融,个体的意识淹没在群体心理中,使个体丧失批判的能力。尼采赞美酒神艺术,实际上是肯定酒神艺术给人类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一种洞察真实的可能性。
尼采继续思索,一旦看清了生存的真实状态,我们该如何使它变得可以忍受?他考虑到了悲剧。他赋予悲剧崇高的地位,因为这一艺术形式将日神艺术与酒神艺术结合,直接质问痛苦与存在为何物。日神提供了悲剧的戏剧形式与角色,酒神提供了悲剧的主题与旋律。
在这一阶段,尼采没有用否定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恰恰相反,他以英雄般的气概为苦难赋予意义。《悲剧的诞生》正是尼采对悲观主义的最乐观表达。
尼采没有被痛苦束缚,他继续前行,思考价值与真理。
《悲剧》中的痛苦是壮观的,代表了英雄的受难,他引导尼采思考现行的价值体系,终于在《快乐的科学》里他提出了“上帝死了”这个最为重要的命题。此后,他一切哲学工作的展开都在这个基础上。
前文提过,“上帝死了”这个命题指的是,维系人类价值观与道德体系的基督教,因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崩溃了,人类需要自己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尼采乐意在上帝死后引导人类重估一切价值体系,为人类寻求新的支点。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引入了三个概念,为重估价值提供方法论。
第一个概念是超人(overman),超人是对一切说是的人。对一切说是,意味着依据自我意志,克服所有痛苦和道德束缚,完成对自身的不断超越。这是衡量能否成为超人的唯一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尼采不是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也不是。尼采说:”移开目光,这将是我唯一的否定。“当尼采需要关注的事物和痛苦琐碎又无处不在,这唯一的否定很可能会否定一切。
超人的出现,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英雄道德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尼采认为超人是更高级的生命,是人类进化的顶点。
尼采晚年抛弃了超人的概念,转而在《诸神的黄昏》中赞美歌德,因为他意识到,相比超人的虚无缥缈,歌德更像是一个可以达到的现世目标。歌德是尼采的完美形象,他抵制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彼此割裂,他几乎肯定一切。
第二个概念是永恒轮回。尼采认为“永恒轮回”有科学的依据,人类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理解它。尼采为了寻找这个依据甚至还自学了物理学,他的努力似乎没有成果,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概念一点也不科学。
永恒轮回是用来定义超人的,在轮回中,一切痛苦和快乐都将回归与重来,都将永恒存在,不可分离,痛苦占据着根本性的地位,而快乐转瞬即逝。问题是,如果生命是永恒轮回的,一切痛苦和快乐还有意义吗?正如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中指出,生命的无限扩张,导致内容的无限收缩,最后生命完全失去了内容和意义。面对这种终极的虚无,只有准备好对一切到来说“是”的存在,也就是超人,才会欣然接受轮回,因为超人能够在轮回中重构价值体系。
第三个概念是强力意志,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强力意志。世界的一切,乃至知识和真理也都是强力意志的结果而已,超人正是强力意志的极致。尼采开始反对叔本华,他用强力意志否定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强力意志认为人可以从欲求中解放自己,可以自主选择欲求的部分并理解欲求。
拥有强力意志,对一切说“是”,笑着面对永恒轮回,这样的超人,会为自己的天性赋予一种真实稳定的风格——他能够审慎地考察自己,知晓自身的想法和优缺点,清晰地知道这种风格到底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外界赋予的,最终达到自我满足和自由。这种风格的要求看起来很容易达到,我们都会宣称自己拥有自由意志,坚信自己足够理性。我们会满足于这样的一个状态,不去拷问每做一个决定背后的运作机制和驱动力,因为这样做,好像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用“。
尼采在摆脱了瓦格纳、叔本华的影响后,意识到当代不可能存在悲剧,于是痴迷于生活中而非艺术中的英雄主义,这三个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尼采一直是用激情创作的,多年后他意识到超人根本不可能存在,永恒轮回过于虚无缥缈,唯有强力意志支撑着他不至于崩溃,这让他在《偶像的黄昏》中作出最猛烈的批判和否定。此时的尼采,是在地狱中谈论天堂的快乐。
尼采继续思考“上帝死了”这个命题,他开始对基督教最重要的领域——道德进行批判。
尼采猛烈地批判道德,他认为道德是空中楼阁,根本就不存在道德这种概念。《曙光》中,尼采首次对道德机制和道德包含的权威性分析。他断言道德只是一些说法,属于自我欺骗。他否定道德,正是否定道德的前提,否认道德感具有任何真实的理由。道德是宗教捏造出来的,试图以一种先验的律令统御人类,而这在尼采看来不过是傲慢的谬语罢了。
尼采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虚无主义的到来,因为这意味着一切价值和意义将不复存在。但是从尼采对道德的批判可以看出,尼采是一个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者。
尼采撕碎了道德的美好面纱,尼采从强力意志出发,否定善和同情的价值。认为善尝试消除痛感,而同情会忽略他人可以整顿自己的生活并面对痛苦的可能性,以高尚的理由而忽略他人自己的利益,从而掩盖他人的痛苦,并异化痛苦。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超人,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强力意志,作为脆弱的个体,在现代性的重压下,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渴求同情,互联网给我们渠道去索取和宣泄。
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创立了道德系谱学,这一理论框架被福柯继承,形成了知识考古学。他从主人和奴隶的角度划分道德,这就是“主奴道德说”。主人因高贵的地位担当价值的立法者,他们从自己的行为定义善,与所之相对的,所有低贱、平庸则被定义为恶。比如孔子提出的”礼乐”制度,就是贵族的一套生活方式。奴隶恰恰相反,他们将主人视为恶的化身,并将与主人不同的价值定义为”善”。道德起源于此,此时的道德是分裂的,主人的道德观占据主导地位。
尼采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指出了这种道德陷入无所适从局面的原因——道德是处于实用功能层次上的,对主人来说,道德的功利性证明了道德的价值;对奴隶来说,道德的功利性却驳斥了道德。说到底,尼采认为,这种道德只是维持主人统治的手段,它不具有高尚的价值,却要强行赋予它意义。那么当奴隶达到生命的尽头时,又该怎么赋予生命意义和目的呢?上帝就这样诞生了,基督教为道德准则提供依据。
基督教的创立源于奴隶对主人的反抗,对奴隶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的神学道德价值观反映的是奴隶的道德,是通过谴责骄傲、富足等世俗价值,并将之替换为谦逊、良知等其他价值建立的。随着基督教在历史上取得主导地位,道德就发生了转变,奴隶们潜移默化地将主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转化。尼采认为,这样的神学道德价值观比传统道德更坏。主人的道德是肯定的道德,至少这种道德还有好的一面,它肯定生命。而奴隶的道德是对前者的否定,它掩盖了生命的意义。好在“上帝死了”,这给了我们机会去肯定生命的意义。
说回尼采疯了,作为哲学家他可能是唯一一个陷入癫狂的。尼采为什么会疯,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讨论过,最终都没有一个确凿的结论。尼采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更像是一个关切生命的诗人,他愿意在”上帝死了“之后的世界开创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将重构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他希望能够通过面对痛苦、批判价值与真理、否定道德的方式做到,但是他的观点太过惊世骇俗,难以为世人接受。这种永恒的孤独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一起,终于令他陷入崩溃。
尼采害怕”有一天人们会说我是神圣的……我不想做圣人,宁愿做傻瓜“,而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在他精神错乱后给他罩上了白袍,作为“预言家”展示;尼采担心“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而尼采的大部分思想都被后世曲解和误读,甚至《权力意志》一书成了纳粹主义的帮凶;尼采希望能够开创新的哲学体系重构主体性,当然他也没有成功,哲学式微,科学沦为实用技术,消费似乎才成为了人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依托。
孤独的尼采,依然无法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