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话才真正的有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老师?他在课堂上讲了半天,学生登登登记了很多笔记,回去以后就全都忘光了。在公司领导告诉大家,未来公司的新政策、新观念、然后员工就鼓掌,点头同意,回去以后继续执行旧政策。这样就是浪费时间了!因为不管我们演讲,想要说服还是交流,我们所有说话的形式最终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传递到别人的脑子里。如果你说了,别人能够立刻采取行动,这就达到了说话的最高境界了。
我们有书友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学习,看了很多书,但看了这么多书,并没给自己带来太多的改变;所以去听了很多课程,这些课程在中国是如雷贯耳,都是大名鼎鼎的想当然的演说家。但觉得课程听了非常好,也感觉非常有道理。但有的听起来还不是很懂,或不容易去落实到行动上。那她听了我们的播音就感觉非常有帮助,能够给她带来一些改变。我以前也经过类似的情况,比如一堂演讲下来以后有的朋友找到我非常激动,非常感谢,说您讲得太好了,太有道理了,就是什么都没记住。我就反思:我来这讲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觉得我讲的话有道理,也不是为了让你觉得我很有水平,我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生改变的,让人们行动的。
怎么样才能够起到最好的效果呢?
第一个就是要有画面感,要有细节,第二个一定要简单,第三个要突然。
我们先看一下细节的重要性。在美国有种模拟法庭,他们做一个测试就是测试证人的证词,对于陪审团的影响。他们用了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只是有很小的差别。是一个双亲争取抚养权的官司。父母都想要这个孩子。妈妈呢,想要在证词上表达有多么爱孩子,然后让陪审团看,能不能感受到。有两个版本,那第一个版本:妈妈说,我非常爱我的小孩,每天晚上因为孩子年纪还小,我都在帮孩子一起刷牙,陪着他一起刷牙。那第二个版本的证词:妈妈非常爱小孩,每天晚上都会拿着米老鼠的牙刷陪着小孩子一起刷牙。只有一个小小的差别是吧。可是陪审团对于这个妈妈印象的评价却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为什么呢?
咱想想,妈妈晚上帮小孩子刷牙,跟拿着一个米老鼠的牙刷,那后面是有画面的,拿着一个米老鼠的牙刷在刷的时候,你能不能感觉到那个小孩子很快乐的表情,你会能够感觉到那样的氛围,那是个什么样的情境呢?妈妈的姿势!这个就会让你额外增加可信度。那同样反过来就是现在的证词,是要表达妈妈不关心这个小孩子。同样是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的证词是说:有一次小孩在学校摔伤了,妈妈都没出现,是护士阿姨帮小孩涂药,红药水打翻了,滴在护士阿姨的裙子上。第二个版本是抹去细节,单纯的说,有一次小孩子摔伤了,妈妈没有出现,是护士阿姨涂的药。这两种让你觉得哪一种对妈妈的感觉比较负面?肯定是第一种会特别容易感觉到小孩子的不舒服,因为红药水打翻滴在裙子上会让你印象深刻。
所以交流要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关键就是要有细节,要有画面感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