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今晨的涂鸦还是有文字(言)和图片(象)组成,您通过阅读(察言)和看图(观象),知道我象表达什么意思(会意)吗? —李克富
古希腊时代,哲学学习、辩论不在教室,而在广场。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智者派‘’(智者派以输赢为目的,哲学家以真理为目)美诺开始这样一场对话,美诺问苏格拉底,德性可以教授吗?还是说德性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德性既不能教也无法通过实践获得,它就是一种天性?
苏格拉底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苏格拉底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自知其无知”,所以,他以退为进,先谦虚地表示自己很无知,然后诱使对方给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苏格拉底说,在回答德性是否可教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德性,但是呢,我必须很惭愧地承认,我根本就没有关于德性的知识,你这么厉害,可不可以跟我说一说呢?
美诺看到苏格拉底这么虚心求教,遏制不住好为人师的冲动,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你的问题很好回答啊,你看啊,男人的德性就是有能力治理城邦的事务。女人的德性就是把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此外,还有小孩子的德性、老年人的德性、自由人、奴隶的德性,总之,德性的种类有很多很多。
苏格拉底说,美诺啊,你不懂我的意思,我不需要你给我列举那些具体的德性,我要的是那个使所有德性成其为德性的理念,也即是德性的普遍定义……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反诘法”,通过自我贬低的方式,诱使别人提出观点,然后加以反驳,最后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形象地比喻为“灵魂助产术”。因为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声称继承了母亲的“技术”。不同的是,他实施的对象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催生出来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他说:“我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思他们的肉体。我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无论是昨天的‘’农民工兄弟”,还是今天的“学生”,不管是是心理治疗还是培训学生,老师均用的是“合理情绪疗法”。民工来访、学生发问体现了孔老夫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事件是A、认知是B、情绪和行为反应是C,因而又称ABC理论。
不合理信念有其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绝对化,把世界看成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糟糕至极,只想象事物阴暗、不利一面,甚至是灾难性后果的非理性信念。
前二者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成熟度不够的表现。“自我为中心”,是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座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2—7岁)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意识不到他人观点的心理发育时期。
不合理信念也称非理性观念。
观念的力量有多大呢?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是一种微观意义上的观念。
宏观意义上呢?观念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能让人上天堂下地狱。‘’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比如,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他的墓碑上刻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句话大家同样耳熟能详:“从来的哲学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实马克思本人正是通过解释世界来改变世界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剥削”、“剩余价值”这些观念,全世界的无产者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去推翻这个旧世界,去建立一个新世界?
一名民工,一名学生,老师简单几句交流便完成诊断,随后直指要害,将时间精力用在了“合理情绪疗法疗法”第二、三步的“领悟”、“修通”阶段,促其心理成长。给民工兄弟指导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深究过去经验对目前困扰的影响,这是“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与“精神分析”的“修通”不同之处,后者主张情绪宣泄。前者认为发泄情绪会两来访者陷入其中强化痛苦,不主张。
‘’时过境迁。一切都在变动过程中。记得在我老家,婚礼都是深夜和凌晨举办的,而现在多数新人会选择中午,”“又有谁敢保证,再过几年七夕节会出现结婚的高峰?”
“一切皆变,无物常驻”,这是一句哲学上的名言。
而这种变化又有其内部逻辑,使事物的变化发生在“相反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秩序,而有秩序就意味着“和谐”。
您看,白天与黑夜、冬天与夏天、战争与和平、饥饿与饱足,这些都是对立物,但又是可以相互转化,是变化的,是和谐的。
以上收获,皆源于老师借助案例实施的“产婆术”催生的。能否建议老师名片加印一项“灵魂助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