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现有的教育,目的很明确,但实践过程中,结果与目的偏离,导致教育的异化。因为不懂教育规律,缺乏科学的方法。如何达到教育的目的?现在还不明确。
用利害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去研究教育问题:
人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趋利避害,教育就是人的趋利避害活动。更好地趋利避害,就要更好 地利用客体去改造客体,但前提条件就是正确地认识客体,就是对一元四系——部整、因果、共性、相似的信息进行处理。
生物进化是指调节主客体关系功能的进化。此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信息的处理能力,二是外部趋利避害 的功能。信息处理分三个等级,分别为感应、感知和思维。由此对应的 趋利避害的功能 分别为适应、利用和创造。
调节功能是衡量生物进化程度的主要标志。生物还有遗传积累功能,前辈获得的信息处理和趋利避害 功能进行积累并遗传 给后代。人的教育,应定义为智能的积累遗传。
教育是体外积累遗传的 方式。
人是智能生物,有智力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之力就是思维--创造力。
逐渐积累形成的智能功能不足以在生理层面的基因中形成积淀而遗传给后代,因而为了弥补体内 遗传基因的缺陷与不足,人类创造了教育这一体外遗传形式,在主客体关系 学中,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智能的积累遗传 。根据智能形成的阶段性,把教育划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三个 阶段。
教育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教育,传授经验与生产技术,是生存的主要手段,附带教点习俗、德行方面的知识,维护氏族内部的团结。
原始社会解体,生产社会性分工,产品进行社会性交换和分配。生产知识变为劳动者阶层自发零散地进行,社会教育灌输如何调节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关系的知识。
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是深刻的,掌管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为本行业培养人才,扩大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机械原理和技能。国民教育,普及y义务教育。
社会主义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私有制市场化时代,应试教育,改革,治标不治本,高考成为指挥棒。
教育的出路何在?人的教育在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社会,从内容到方法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传道授业解惑。简要地概括就是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育。但知识应有正误之分,知识有有用、无用有害无害之分。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知识就是有用的。(日心说、进化论,一切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知识)
我们现在的认识是教育实践的失误在于我们传授和接受错误的知识。但这知识局部的问题,把教育局限于传授和接受知识就存在严重的弊端与缺陷。
为什么?
现在的教育观有两种,一是只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育观。一种是通过传授前人如何通过并获取一定的知识形成智力,并进行创新的方法,使教育者智力得以开发,也能够继续创新。开发智力是手段,培养创新是其教育的理念。
第二种教育观是符合教育后续的发展规律的。
从人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是具有智能的生物,智能就是创新才能,人跟一般生物本质区别就是人具有创新性。动物不能创新,但能够将其摄取食物,躲避敌害的本领教给后代。动物只有单一的主客体关系,与自身的生存发展有关的外界条件发生或利或害的关系,只传授此方面趋利避害的本领。
人不仅与自身 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中发生利害关系,还要同人与人之间发生利或害的关系。人的教育内容不仅要传授人与自然之间的利害调节关系,还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
动物是直接传授与模仿。人通过语言文字构成的系统知识,产生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科学,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识为社会科学。无论是动物还是人,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继承者,使受教育者对自己进行更好的模仿与效法。
其 方式都是传授祖代积累起来的本领,二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当今的教育还是动物式的教育。
从接受知识的方面来看,人不如及其,从记忆知识的角度看,人不如电脑。知识更新迭代,满足于传统知识的教育已成为落后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不能培养时代要求的人才。
第一种要求不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第一种教育观如何符合人的本质要求?从人的进化的角度。
人的进化与创新是同义,创新、进化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发阶段,指人类初期,包括整个原始社会,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质无限和量有限的需求,好了还要更好,越新就越好,但对同一种质的东西的需求,在量上是有一定限度,少了不能,多了不要。因而制造劳动工具,提高生产手段,改善生活条件,都有所发明创新,但人的活动范围极小,视野十分狭窄,知识十分匮乏,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只是传授简单的生产知识,使后代得以继承而已,教育没有起到促进创新作用。
第二阶段是受阻阶段,人类步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出现社会性分工,产品实行社会性交换。以满足社会性的需求,狭小的血缘群体生存单位为扩展的社会生存单位代替。
社会不断增长的质无限和量有限的需求更高更迫切,生产分工导致专业化的程度大大提高。更有利于发挥人的智力,进行更多的发明创新。所以在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社会发展的新气象。
但社会更替一旦固定下来,推广愚民政策,反对创新,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主要是通过灌输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等级观念和文化知识。抑制创新的教育。
第三阶段是复苏阶段,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崇尚资本的竞争,它必须摧毁封建势力至上的等级制度,消除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禁锢,要发展生产,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需要大批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的相关人才。但社会科学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学说,还要加以反对。在这一时期,知识的总量在不断的扩张,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现在的教育现状:
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的教育行为上。
传统教育只培养知识的传授,不培养智能的祸害。
新型教育模式应是创新教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手段。
教育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为人类的生存 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以 人为对象的实践科学。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从中西方古代的看法,教育重在使人为善,包括德育体育但不限于知识,方法重在引导人格感化而非灌输。
现在对教育的普遍看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是前人向后人传授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知识是否是真实地?知识是否有利于人的进步?知识是否有用?是否对社会有用。
对教育的本质存在两种观念。
一是从个体出发,强调教育满足 个体 发展的需要,;一个事从社会发展出发,强调教育在于服从社会或阶级的需要。马克思说过:“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客体的关系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个体在实践中适应着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发展着自己。
现代教育的弊病
一专业性,资本主义的专业分工,只需要专门专业的人才,将对人的全面培养与对人的专业培养对立起来,教育不是为人服务,而是为事服务,让人为教育服务,使人失去自我 ,产生了异化 ,人不能够全面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会处理,知识分子的通病,对专业了解十分详细具体,对其他方面的事情,了解甚少,思想存在片面性和严重的局限性。
二批量性,教育 成为工厂,无法因材施教。
三功利性,把教育变成谋生的手段,牟利的工具,失去了培养人的圣神事业。现代教育 异化了。
看看我们的应试教育:
教育内容的片面性,不管素质与立身处世的需要。
教育过程的表面性,只重视应考能力就,缺乏应有的深度。
教育效果的虚假性。无主人翁精神,不讲团结协作,心理脆弱,不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理想中的素质教育:
狭义,遗传素质
中义,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
广义,主体现实性,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
素质是由横向的认识经验领域与纵向的心理操作 领域两面交构而成的。
正确地教育是什么。首先要认识人是什么,要认识人是什么,最终要认识生物是什么。
生物具有一定地生存单位
1生物总是力争生存和发展的
2生物与其生存条件之间,形成特定的主客体关系。
3生物总是要不断进化。
4主客体矛盾是发展的动因,进化表示调节主客体关系的进化。调节主客体关系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外部趋利避害的行为功能。
5生物具有积累遗传的功能,处理信息的层次高低,发展的晚近导致遗传效率的高低,尤其是感知—利用的功能需要弥补,就要通过教育。
而人的思维创造功能,指挥外在创造行为的功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能。
人是具有智能的生物,人的素质就是智能,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培养人的智能的教育,因此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不应该归罪于考试,如果教育的目的改变,作为过去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与当前教育相适应的指挥棒考试就会失灵,受教育者会自动放弃考试。
人有很多活动,很多都是直接的趋利避害活动,但教育是传授趋利避害本领的活动,教育划入政治、经济领域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不同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目的,培养不同的人。
人的教育,狭义的教育,应该定义为智能的遗传积累。
人的思维智力究竟如何产生,其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还不清楚。所以人的教育还停留在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的外在行为的教育(传授)水平上,也就是前人向后人传授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本领,是动物式的教育。
从传统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旧的模式到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的新模式,人类就会由自发的进化,转化为自为的进化。
智能就是创新能力,其可分为内在的创新性的认识能力——智力和外在的创新行为部分。先有智力在再有创新性行为。智力是人最高的认识能力,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信息是什么?具有明显针对性,需要媒介去传递 的客观元素的显现。客体对主体存在着 一定的利害关系,没有利害关系,也就没有主客体关系,也就没有信息,无生命物质中不存在的信息的传递。
生命总是要生存发展的,必然与特定事物发生利害关系。要调节利害关系,主体就要掌握客体传来的信息,信息就是表示利害关系的信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信息的存在具有两种形态,即元和系。系反映人对事物认识的过程。
部整联系是与空间结构相关的静态存在,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因果关系是形成实践流程的动态存在,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对一元二系信息进行处理,属于感性的认识阶段 。
共性的联系是事物之间相同的联系 ,对 客观事物中的元和系进行整理,具有相同联系的归纳起来,形成共性系。把共性归为一类,产生了概念,回答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对相同事物之间的部整因果进行进一步地揭示,出现了 概念地推理和判断,从而形成了理论。
对一元三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属于人的理性认识阶段。
四是相似联系,根据人的需求,将元和系进行综合处理,构想出一个与旧事物既不同(一元二系不同)又相同(共性系相同)的新事物。
这就完成了对一元四系的信息的综合处理 。这就属于人的想象认识阶段,因此 用构想支代实践就能创造 出新事物。有了对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人就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模式 。
人是由一般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的感应和感知两个信息处理层次,可以通过其基因遗传给人。如无意识反应,有心理活动的人对 外界产生的感器动作反射,感应认识,只是对元的信息 的处理。
一元二系信息的获得,只能来自实践,而共性系和相似系只能是大脑对一元二系处理的结果。
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从不同的东西中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从不同的部整和因果联系中,找出相同的部整因果联系,再赋予其特定的称号或符号,这就成了作为事物共同名称的概念。其探究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知认识来自于实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但实践是有限的,不能突破感知认识的有限性,人是一般动物,要迈出新的步子,就是运用归纳的方法,将实践中的结果归纳起来,为演绎提供材料。用演绎来扩大实践的有限性。人从对于局部的认识,扩展到对于整体的认识。
但越是抽象,被认识的事物就越多,越是抽象,反映具体的实践就越少,为了弥补感知和抽象各自的短处,人的认识就转化为抽象。
把事物之间既相同又不同的联系综合起来,就产生了事物之间的第四种联系,即相似系。
相似系做为一个引子,使人摹仿、想象,导致创新,如坦克。并非 所有的摹仿和想象都会成为现实,可能成为空想。空想和非空想的区别就是部整系和因果系是不是对事物的必然联系,共性系是不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由于人还不能达到完全的自觉地按照一元四素的信息进行处理,人的行为就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种错误是由于认识的片面和不正确导致的。如:
经验主义,不能反映事物的动态变化。
教条主义,有病求医,脱离具体的病症,有病就开止疼药,病治不好。
单纯用相似系指导实践,就会陷入空想。
现状,在主观愿望面前止步不前,善一二而不善三四。
所以,要如何培养人?
一传授创新方法(主培养智力的形成与运用)
二要传授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对一元四系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教授系统化的知识。
三要培养自学与自我教育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而非大量知识的堆叠与灌输。
四要区分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
五要正确处理智力与非智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