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人在三十年前还不老,那时他、妻子都四十多岁,儿子十八岁,女儿十六岁。
那时,他居住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小山村依山傍水,树木苍翠。一条明亮的小溪从家门前流过,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碎石公路从这经过。这个小山村,房子都是沿溪而建,每隔二十米左右就有一间木屋,木屋和木屋之间,都是铺着青石的小路相连,房子四周,很多高高低低的稻田。那时,邻居们经常相互窜门。每到傍晚,村子的上空便飘起袅袅炊烟,衬着晚霞,组成一幅山水画。
那时,他的木屋在村里算是比较宽敞,比较漂亮的。有妻子和儿女相伴,日子过得很舒坦。
春天里,山坡上、田野间,到处都是耕种的身影;盛夏中,山林间、小溪边,孩童们追逐嬉戏;过年时,村里到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人们推杯换盏的笑声。
(二)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几年后,儿子和女儿相继去了广东,再后来,儿子和女儿把村里其他年轻人也带去了广东,村子里慢慢就剩下老人和小孩了。随着一些孩子们被父母接走,有些老人的离世,很多人家的房子平时都没人居住了。村子,变得越来越安静,那些铺满青石的小路开始长出青苔,很多农田开始长出野草,有些房屋也开始歪歪斜斜。除了过年,村庄仿佛都在沉睡,能够见到儿女们也只有过年的时候了,他和老伴头上开始出现稀疏的白发。那时,儿女们每次过年回家都还给他和老伴一笔不少的钱。
十年后,很多人家开始把歪歪斜斜的木屋推倒,建成白色的砖瓦房,但是他坚持不同意,他对儿女们说:“木屋住着舒适,冬暖夏凉,再说嘛,农村都盖成砖房还像什么农村。”他居然还弄来桐油把木屋整体涂抹了一遍。
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回家的时间很少,即便过年回来也是住几天就匆忙走了。他们说,外面的城市生活也挺不容易,要早开工多挣点钱养家、买房,给老人的钱也越来越少。
(三)
二十年后,他和老伴是真老了,已是满头白发。村里,木屋所剩无几,大部分被白色的砖房代替。老伴有一天不小心在长满青苔的路上摔倒后离他而去。除了过年,村里大部分时间人烟稀少。老人心里开始被孤独填满,他养了一只黄狗。每天早晨,他就常去已经长满杂草的田野间、高粱地,走几步,就发出几声叹息,只有那只黄狗跟在他的身后;白天,他就经常修缮一下他那越来越越陈旧的木屋,或者在屋前种上一些野花野草;黄昏,喜欢坐在门前抽着长长的旱烟袋,望着门前那条已经铺上水泥的公路,头脑总闪现儿子、女儿带着孙子、外孙归来的画面。唯一使老人开心的事情,便是屋前不同季节都能开满不同颜色的花,使得他的木屋有别于其他房子,周围都散发着一种沁人的清香。
(四)
二十三年后,老人有一天像往常一样修缮自己的木屋,突感不适,他躺在自己堂屋的那张竹椅上离开了人间,那只黄狗悲哀的叫个不停,才引来村里的一户人家前来,儿子和女儿在接到村里人的通知后急忙赶回,按照老人生前的要求葬在了稻田后的那个山坡上,使他能够一眼就能看见整个村庄。之后,国家开始乡村振兴,哪些白色的砖房外面都穿戴上了精致的木屋檐,很多在外漂泊的年轻人也归乡,家家户户门前都开始种上了鲜花。这里,变成了美丽乡村示范点,引来了众多游人。
老人的儿子也归乡了,他把父亲那间老木屋拆除了,仿照以前的样子盖起一间三层楼的纯木屋,并开起了民宿。那条黄狗便跟着他儿子村子里到处走走,看看乡村的变化。
三十年后,这个小村庄已经绿树成荫、四季鲜花盛开,木屋与木屋之间的青石路更宽,田野满是稻花香、小溪流水潺潺。这个小村庄在山水的掩映下依然宁静,却焕发出了一片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