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分享了“课题分离”,我们要在生活中带着觉察,去分辨究竟是谁的课题。但这种划清“我是我、你是你”界限的想法,是否是一种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个人主义?是否会引导人走向孤立的个人主义呢?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作为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处方是“分离课题”,但“分离课题”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
001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
1、共同体
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2、认可欲求的实质
认可欲求是指,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3、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概念,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社会学上讲的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以“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也就是说,共同体感觉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不是被切割成平面的地图,而是像地球仪一样的球体。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时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据看的人所处的位置或角度可以产生无数个中心。这就是地球仪。“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002 我们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当然。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思考】
作为全职妈妈的我,曾一度非常的压抑和郁闷,我曾使自己深深地困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由于老公的忙碌,家务的琐碎及孩子的羁绊,令我极度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于是,在这种状态中的我,别人给予我的任何意见我都视为是批评与指责。
经过不断地学习,我慢慢地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不再执着于认可欲求,我发觉我的价值不是非得老公来肯定。通过学习,我找到了拥有共同价值观的战友、伙伴和书友,而我的经验也帮助了许多人,能够给予别人鼓励和力量,让我又重新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不幸之源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