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新产品上线前,你有了好的创意,可是,你一个人做不出来;分舵要开一次年会,你到处找人,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可是,大家好象都不感兴趣的样子;你感觉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都不难,如果需要一群人和你一起完成的时候,它就变得很难。
这些情况,你是否都曾经遇到过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呢?
社会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罗胖在跨年演讲中说到一个新名词“小趋势”,还讲到了变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以前,变化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变化可能成了变生活本身。应对新形势,新业态,你要怎么做?靠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年代过去了,更何况,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么多的名胜古迹,伟大建筑,也没有一样是靠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毫无疑问,越来越扁平的社会,分工将会越来越错综复杂,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只有一群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协作,享有愿景,才能完成那些个体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正是通力合作,才能成就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最简单的设问就是:如果没有华为的几万员工,任正非一个人能把华为做大吗?如何没有苹果的几万员工,乔布斯一个人能把苹果做成顶尖的企业吗?如此种种,没有合作,没有团队,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都无法一个人成功!
这一切在这本书中,你都能找到答案——《合作式工作法》。《合作式工作法》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回答了关于领导力的关键问题。帮助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用有意义的愿景激励他们,组织他们,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实现很好绩效。
合作是一种协同劳动,字面意思是与他人“一起劳动”。鉴于此,有关合作的书自然而然就应该是由多个作者合作完成。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恰好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两个人在过去几年中也进行了不少合作,我们把个人成就大部分都归功于与他人共同工作——即合作。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也都是经验丰富的作家和领导者。我们有时间再去合作写一本书吗?没有。但我们还是抽出时间来写了,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许多合作也确实都是这种情况。
当我们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有一个人也在这个项目里一一雪莉・罗斯・沙尔韦( Shelle Rose Charvet)。事实上,是她最初把我们召集到一起,三人共同合作完成这个项目。但“世事无常”,雪莉发现她在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了,她需要更加专注在自己的新事业上。她说:“为了我自己的健康幸福,我需要抽离出来。” 所以,她选择退出这个项目。这使得我们注意到合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人、环境和需求的转变。
正如我们同雪莉的经历所表明的那样,合作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丰富而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生动的、需要大量投入的经历。它并不是一套行为准则,也没有严格的角色分工或规定。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经历或行为,这其中只有少部分或一些人会发现如何与他人相处,才能够碰撞出新想法而这些想法付诸行动之后,可以带来绝妙的新事物。
——《合作式工作法》P003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合作是什么?与他人共同工作,并为之投入大量的经历,没有严格的角色分工或规定,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经历和行为。因此,我们认为,要实现合作,必须执行三个动作:
第一步,与人合作。
首先,要有合作的愿景,也即愿意合作,同意合作,合作必须是和其他人一起完成,与他人一起工作,与他人一起做事,也即有一个共同的事情。
第二步,投入精力。
合作中,从行为层面,首先大家必须为这个工作或者事情投入大量的精力,从态度层面,大家在这个合作中,并没有严格的角色分工或者规定,从实现层面,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并为之贡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第三步,产出成果。
所有合作必须有成果。也可能不一定是最终的成果,只是阶段性成果。但是,毫无疑问,合作必须有创造性的结果出现,这种结果并不一个人的能力所能达成的。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合作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2018年10月,王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这家民营企业慢慢接纳了他,他的融入状态非常好。但是好景不长,在一个烤火箱的项目合作上,王明和技术负责人发生了分歧,他坚持自己是对的,技术负责人通过详细分析发现王明把技术参数搞错了。技术负责人非常头痛。因为前期对王明一直是赞赏有加,现在王明这么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让技术负责人感觉很失望。可是,放弃王明吗?还是附和王明的错误意见呢?他犹豫了。
这是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作中间的合作问题。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人、环境和需求的转变。
怎么办?如果你是技术负责人,你会怎么做?
真实原因很简单,王明失去了安全感。之前他感觉受到欢迎,感觉被信任,渐渐地他已经开始在心理上,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大家都要听从他的技术意见 。所以,当错误发生时,他并不是第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抵触、反感,并且开始担心。特别当技术负责人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合作中,技术负责人马上要重视的是,如何恢复他的安全感,并和他创造共同目的。是的,安全感的第一个条件是共同目的。共同目的是指,你应当让对方感到你们在对话中是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感到你关心他们的目标,利益和价值。反之亦然。所以共同目的可以说是对话的启动因素,找到共同目的,就有合理的理由和健康的气氛展开对话了。
那么,要维持共同目的,就要留心注意共同目的出现危机的信号以便及时修正。
共同目的出现危机时,我们往往会和对方发生争执。除了争执外,其他信号包括:自我防御,绵里藏针,无端指责或老调重弹。要发现这种问题,你可以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1,对方觉得我在对话中是否关注其目的?
2,对方是否信任我的对话动机?
如果我们的目的只是推行自己的做法或是操纵对方,这种意图很快就会暴露无遗,永远不要觉得自己高明别人傻,没有人是傻子。所以,在对话开始前,一定要检查自己的动机是否与对方有共同性,由此,需要检查三个问题:
1,我希望为自己实现什么目标?
2,我希望为对方实现什么目标?
3,我希望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实现什么目标?
合作的过程中,涉及到人、环境和需求的转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需求分成五类,分别是: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
尊重(Esteem)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他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因此,当在合作中,人的需求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王明经历了生存需求——找到工作、生理需求——满足有饭吃,有衣穿,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因此,他此时已经在团队合作中向着“自我实现”这个需求去索取了,也因此,当他的生理需求发生异感时,他第一时间马上启动了自我保护和防御,同时,他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就会在团队合作中,起到异常尖锐的针刺效应。也因此,技术负责人马上就会感受到来自合作的敌对。
遇到这种情况,究竟要如何应对呢?
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农夫,他总共有8个儿子。这些男孩子自小就总是打打闹闹,争争吵吵,让他们的父亲费了不少心。日子一天天过去,农夫越来越老了,儿子们越长越大,可这吵吵闹闹的脾气一点也没见改好,老父亲为此日夜担忧。于是有一天,农夫去请教村里最有学问的长老,希望他能帮助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这些不懂事的儿子明白他们这样做是多么的愚蠢。长老让农夫把他的儿子都叫到一起,然后取出8根筷子,一根一根地分别递到他们手里,说:“你们使劲地把筷子折断吧。”“折断这么细的筷子还需要使劲吗?哈哈,真是可笑!”男孩们嘲笑地说。果然他们轻轻一用力就把手里的筷子折断了。这时,长老又取出8根筷子,用绳子把它们紧紧地扎在一起,说:“那么现在呢,你们谁能折断这一捆筷子?”最大的儿子抢先拿过筷子,两手使劲用力,脸都涨红了,这捆筷子还是好好的,连弯都没有弯一下。其他的男孩也很不服气地都试了试,可是没有人能把筷子折断。农夫感激地看着长老,对儿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能体会到这里面的意义吗?你们成天争吵不休,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就像是一根细细的筷子,很容易就会被折断。而细细的筷子团结在一起都有了这么大的力量,何况是你们这8个强壮的人呢?”这番话让男孩们终于明白了团结的力量,也认识到自己以往的行为给父亲带来了多大的烦恼。他们轻声地互相道歉着,亲亲密密地搀扶着老父亲回家去了。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很多非常成功的公司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合作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互动,联结,并激发出有趣,独创性和智谋的活动,有真正的合作的地方,就有对不同个体创造性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够团结个体,并使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进入一种深度而高效地解决问题的状态,从而直接导致出人意料的前所未有的结果出现。合作赋予了我们更多潜力,合作使得我们能够共同完成那些个人单独无法完成的事情。里奇和威斯说:“合作的平均收益几乎是一个公司初始投资的4倍。”合作是创造力最大的秘密。
就以大家正在热议的罗胖的跨年演讲,这四个小时四万字的演讲,又何尝不是合作的产品和结晶呢?
在一个企业中,由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组合而成一个团队,大家各司其职,整合理解、技能、资源来达成一个更加丰富的、圆满的结果。有些人成功了,所以,他们的团队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得很好。有些人失败了,所以,他们无法创新,整天内斗,组织结构问题、管理问题、人力问题、财务问题、低效率、冲突、压力、利润流失、谣言、腐败等等,最终导致塔崩瓦解,团队不复。王明的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假设王明最终离职,技术负责人又得重新找人,可能找到更好的,也可能 找不到更好的,但是无论如何,时间错过了,产品延误了,而王明呢,换个工作,有可能找到更合适自己的,也有可能找到更加不好的,然后,蹉跎终身,但是这样的结局,对公司而言,却是合作失败的案例。
也许你会说,不会的,我一个人仍然可以独自工作的很好。这种也有,但是少。为什么呢,你想想,有多少一人企业成功的呢?好象,目前还没有。
所以,合作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法。那么,合作,究竟怎么做?
1、合作需要技能。
2、合作需要实现双赢。
3、合作从自我合作开始。
4、合作是一系列的行为。如协调、配合、参与,致力于……
5、合作是多维的。
有效合作能促进创造力。也可能你会说,不可能,做不到。而实际上,当我们接纳模棱两可、学会接受表面上的矛盾冲突,而不是想要控制事态并立刻解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有创造性。合作也是这样。当许多人纠结于一个问题或者挑战的时候,创造力就会凸显出来。在接纳这种挣扎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情通常会让步并得以解决,我们就会找到新的方法实现我们本以为实现不了的事情。
注意一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当我们接纳模棱两可、学会接受表面上的矛盾冲突,而不是想要控制事态并立刻解决的时候。
好了,问题来了:
1,什么叫模棱两可、学会接受表面上的矛盾冲突?
2,什么叫控制事态并立刻解决?
有一天你的下属李平来问你,王总,我这次晋升能上吗?你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他就有很多的想象的空间了,就会有创造力,啊,我还是有机会的………
这种情况属于上面所说的类型吗?
显然有点象。但好象又有哪里不太对劲。
首先,有冲突吗?如果他达不到晋升的条件,你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你只能采取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怎么做?
——李平,你说的都很对,我也非常认同。我也很想给你调职级。
这个属于模棱两可吗?我们来看一下模棱两可的定义。
模棱两可由称两不可,即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简单的来讲就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于相互否定的,如果认为它们都是假的,这就犯了模棱两可的谬误。其中,相互否定构成了矛盾关系,而矛盾关系的特点是必有一真一假,否定了这两个矛盾,必定犯这个模棱两可的谬误。
【例】A说:“甲是男的和甲不是男的。”
B说:“我都不同意。”
这里B就是犯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错误。
和它相对的概念,有一个词叫“自相矛盾”,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
自相矛盾就是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断定。
区别:
(1)模棱两可:同时否定;自相矛盾:同时肯定
(2)模棱两可: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自相矛盾: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断定
【例】法官甲和法官乙在议论某一案件:
法官甲:“公诉机关的材料还不是充分、确凿的,所以不能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
法官乙:“那么说,只能判决被告人不构成犯罪了。”
法官甲:“也不能说被告不构成犯罪,他有很大嫌疑。”
我们工作中间有哪项与上述议论的情形是类似的?打个简单比方:关于我们厂能否在今年扭亏为盈的问题,我听到了很多意见,有的人认为很有希望,今年扭亏是肯定的,有的人认为本厂产品缺乏竞争力,今年扭亏不可能。我认为两种意见都不对。
今年扭亏是肯定的——”他的意思是“必然扭亏”;“今年扭亏不可能”意思是“必然不扭亏”,这两个是一对反对关系,因此这里是反对一对反对关系,这也是一个谬误。其中把模态词“必然”去掉,它就是一个矛盾关系了,这样就犯了模棱两可谬误。
所以,合作型领导者在处理这个事件时,可能会采取这样的策略,接纳这种模棱两可,而不是怀疑否定。不让员工彻底失望,还能保持一丝创造力。以上例来说,如果李平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就会说,哇,领导模棱两可,看来我这次没戏了……这里明显就不具备创造性了。当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的时候,人们都会想着如何去解决它,如果给一个定论那就没办法去进一步探索了。创造性,就此戛然而止。
这个案例是不是跟上面的关键词符合呢?是的。因为它是因为处事策略不同产生的矛盾冲突。所以,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里模棱两可是关键词、矛盾冲突也是关键词,控制事态是关键词,解决也是关键词。
之前我们说过空头陷阱的故事。你妈和媳妇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所以,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发现,合作型领导为什么能激发创造力,是因为他擅长面对以下六种类型:
1、处事策略不同产生的矛盾冲突。
2、责任归属不清。
3、个人情绪。
4、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5、价值观和利益不一致。
6、角色冲突。
我们再反思一下,遇到这些情况要怎么做?
——接纳模棱两可、学会接受表面上的矛盾冲突,而不是想要控制事态并立刻解决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有创造性。合作也是这样。当许多人纠结于一个问题或者挑战的时候,创造力就会凸显出来。在接纳这种挣扎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情通常会让步并得以解决,我们就会找到新的方法实现我们本以为实现不了的事情。
回到王明的案例,我们发现,王明要找到自己的愿景,也就是和他的价值观相匹配的目标。而对于组织而言,也要反思,员工的愿景是否和组织的愿景一致呢?因此,王明如果希望与组织共赢,他就要改变自己。而组织希望与王明共赢,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组织领导工作,降低员工的不安全意识,赢得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