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新,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上一次我们讲到,毛主席通过军内民主化,解决了不发军饷的问题,但是新问题接踵而来。
这就像发明汽车的过程:不是把马车换成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创新就完成了。汽车要烧油,需要到处建设加油站;汽车风险大,需要有交通规则的建设;汽车速度快,需要有挡风玻璃;挡风玻璃在雨天容易遮挡视线,所以要发明雨刮器。这些后续的、衍生的创新,才能把“汽车”这新生事物变成社会的组成部分。据说,仅仅雨刮器这一项,就把汽车在雨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降低了40%。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还是回到红军的初创时期。
军队生活民主化了,有许多下级干部战士走上另一个极端,对上级决议、指示如感到不合意即不愿执行,甚至有过打仗前大家举手表决,不愿去的可以不去的怪现象。
在井冈山斗争中,有一个团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士兵委员会说,大家想回家乡,不愿在山上坚持,结果该团军心动摇,集体跑下井冈山,随之溃散。
还有的部队,有时为打不打一县城竟要全体官兵“讨论了数日”。如此“民主”的结果,代价当然就是军队的战斗力。
这就是一个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怎么办?办法是,把纪律搞细,变成人人都听得懂的规则。
我们小时候都会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是解放军的光荣传统。三大纪律是:“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但是,你知道第一个版本是什么样子吗?是非常具体的一些规则。
比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最早是“不拿农民一个红薯”。
再比如,早期的八项注意其实是六项注意。其中什么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都好理解。但是有两个“注意”不太好理解:上门板、捆铺草。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想,军队驻扎到了一个地方,难免是要找老百姓借东西用的。其中一项,就是把老百姓家的门板借来当床用。但是军队那么多,家家都借,等到还的时候,未必能一一对准,还回去的和借来的不是同一块。老百姓家的门板,尺寸大小都不一样,挂钩也是各家各户自请铁匠打的,还的门板不一样,就上不回去了,老百姓自己得挨家挨户去找。
上门板的意思就是:你借走了,你要负责还回来,而且要把门板上上去,确保是这家人的这块板。
捆铺草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红军有一句话:“红米饭、南瓜汤,金丝被,盖身上”。这金丝被,指的就是稻草。没有被子,就找老百姓家借稻草盖。用过后,如果只是还了,稻草是散的,老百姓还得把草捆上,挺麻烦的。所以就有了这条“捆铺草”的规定。
后来,六项注意变成了八项注意,最早的版本居然是“洗澡避女人”和“大便找厕所”。你看,这都是非常具体的行为准则,谁都听得懂。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就形成了哪家住红军,灶里有柴烧,缸满院扫净的作风。以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都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光荣传统。
仅仅有这些行为规则也不行。让普通百姓参军,毕竟还是要解决他们的利益动机问题。一支不发军饷的军队,怎么发动普通百姓呢?
那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9年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打破苏俄模式,不再没收一切土地,只没收地主的田地分给农民,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真正意义实现“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性就马上调动起来了。
在兴国县这个仅有28万人口的县里,先后有8万人参加红军和赤卫队。毛泽东、朱德创建的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时,8万红军中有2.7万是兴国县人,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只有2000人,等于长征每走一里路就倒下一名兴国人。
让一个普通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全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县,农民也是因为分到了土地,踊跃参加红军、赤卫队。红安县参加红军的有5万人,牺牲的干部战士和群众共14万人。这个县后来出了解放军的61个将军,出了202个省军级干部,出了两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
你看,从官兵平等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再到“打土豪、分田地”,这一系列措施成熟了、配套了,红军才彻底解决了不发军饷也能有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