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这是我前段时间刚读完不久的一本书,注意不是“重读”哦。
在此反思一下,这么经典的一本书为什么近期才读呢?
我很喜欢书,近乎偏执地喜欢,可能是因为早期得到过鼓励,也可能是因为后来有过很多缺失。总之喜欢了好多年,可能因为不得法吧,一直以来读通的并不多,而且读得也不好。但常常逛逛书店,书翻得多了,本事没学着,落了一些个小毛病,其中之一就是“书名过于通俗直白的书不高级”。此处如果可以输入表情,我大概就是那个捂脸尴尬的表情。
后来逐渐意识到,那些个小心思,不过就是伪装过后的偏见而已。而讽刺的是,我常挂嘴边的读书的意义之一就是消除偏见,还时常暗自里为自己保持着觉知和开放而沾沾自喜。
《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在别人一再推荐,和自己一再遇见的双重夹击,险象环生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毫发无伤地从我掌中逃脱的一本书。听起来我可真像是个颇有“个性”的猎人,肥美的猎物一次次怼脸上,我却两眼一闭自言自语:“长得这么好看,肯定很难吃!”
反思过后大概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个是前面我所说的那种令人尴尬的偏见,另一个就是因为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早前就读过此书,我可能就学会了“检视阅读”,就知道什么是“相关章节”,就可以使用“四个基本问题”的方法快速了解一本书,这将会帮助我节省多少力气啊,也会让我在遇见它时,稳稳地一把抱住,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口号书”、“噱头书”。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时,猛然发现:在以往的阅读中,每当我拿起一本书,不由自主地使用的阅读方式居然是“分析阅读”。这让我一下子理解了那个困扰我多年而难以启齿的问题:明明那么喜欢书,但为什么每每面对一本新书时,都多少有些焦虑情绪,尤其是那些大部头。
这种焦虑常常是因为心中挂满了问号,而这些疑问往往不是书名中的信息足以解答的:
这本书作者想表达些什么观点呢?
作者论证观点的方式靠谱吗?
这么厚一本都表达一个观点吗?
如果是很多个观点,那都是对的吗?
这值不值得我花上大力气去细读?
它对我而言有没有效用?
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发现,这不就是在“检视阅读”中要处理的问题吗?
虽然“检视阅读”也需要将书通读一遍,但只是略读、粗读或跳读,以此对一本书有全盘的认识,再决定是否要花力气、下功夫去读。这样一来当我重新面对一本陌生的书时,就少了许多焦虑。
另外,本书在“主题阅读”部分也给我一些启发,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保持写论文、做研究的态度来读书,当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集中相遇,将碰撞出最大的火花,因此获得最大的效益。
总的来说,《如何阅读一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意识上的转变(我认为一本书带来的意识上的转变是指,不用翻阅书或相关资料,就可不假思索说出来的自己总结的观点)是:
①阅读可以是为了获得资讯或消遣娱乐,但与我而言我接受书中的观点:为增进理解力和自我提升而读。
②建立在第一点的基础之上,那就应该选择那些对我们的理解力有挑战的,更高阶的书,使用更多的精力去读。(我感觉在这一点上,才是与前面几位大家谈的内容是相关的,也是本期资料节选时偏重的内容主题,就是要读好书,艾德勒的好书标准大概就是这一点了。)
③基础阅读的能力应该在早期得到重视并保证获得,以避免再花极大代价去修正或重新习得。
④检视阅读是面对一本陌生的书时,第一件顶顶要紧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并做出选择。
⑤分析阅读关键在于分类和透视、找到共通点、判断主旨、赞同或反对作者……总之在检视阅读的基础上更细、更深、更广。
⑥主题阅读相当于主题研究,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是阅读的最终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