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与D律师见面,互相吐槽忙碌到爆的工作和那些风花雪月的生活,他是有着励志传奇故事的文青律师,写了诸多文章,并汇集为一本文集,可谓是律师界最会文学的人,不得不跪服。
抛开这些花里胡哨的边角料,吸引我的还是他高大上的律师工作及年纪轻轻就成为律所合伙人这件事。对于我这位曾经的律师、今日的产品狗来说,出于职业习惯,也特愿意听律师吐槽(fēn xiǎng)业务痛点,当然更喜欢听些八卦趣事。这一次他要吐槽的无关风月,话起头就开始板着脸,怎么呢,我来细细扒一下。
原来是他的一位客户自作聪明,在开庭前偷偷篡改了案件证据原件上记载的内容,抱着侥幸心理的客户小小的改动,使得庭审时证据原件和举证期限内提交的证据复印件不一致,法官认定当事人篡改证据,对案件事实有隐瞒故意。法官当庭训斥了律师和当事人,对方律师抓住了这个纰漏反击,客户反过来责怪他没有提前告知风险,导致整个案件陷入被动和僵局,他感叹到,最难的不是对证据的补正说明及解释,而是怎么纠正给法官留下的篡改证据的印象。他委屈的说,自己承受了来自三方的压力,尤其是客户的推卸责任和责备,让自己心凉了一大截。
我随口反问道:“收取客户证据原件时没审核并登记吗?你没有告知客户保存证据原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禁忌吗?庭前没有核查证据吗?三个问题一抛出来,D律师愣了一秒钟,瞬间拂过了一丝微妙地让我心头一颤的笑,几个意思...
接着他又说了,这些基本办案流程和律师执业常识怎么会不知道,但自己一个人同时办理的案件不下五十件,根本没时间做这些基础工作,像这种证据收取保存核查一般都是助理来操作的,自己也没仔细核查证据就带着材料去开庭了,更没想到当事人私下会有这种骚操作...
以后还是要重视起诉状撰写细节、证据收取和核查、庭前工作这些基础工作,做律师,太累,太危险...他喃喃自语道!
听到这里,我知道他已经知道问题在哪里了。操作层面的按下不说,我安慰他道,以我对律师的粗浅了解,我非常愿意相信每一位律师都愿意在业务上做一位「匠人」,精耕细作,让每一个案件都成为经典和典范,用专业让对手心服口服、让法官认可、让客户满意。事实上,却因为事多钱少,因为要考虑效率和质量的平衡、无法做到对每一个案件都亲自过一遍、仔细思量一道,这才让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误有机可乘。
试问,作为主办律师,是更愿意花时间去研究案件解决方案、思考诉讼策略,考虑如何通过庭审取得法官观点倾斜,还是被基础的、重复的琐事缠绕?
再来换位思考,作为律师助理,是更愿意做一件事情学会一招技能,跟着师傅打怪推塔不断升级自己,还是浸泡在做不完地、重复地、随时可能被代替的任务中?
答案,不言即明。
律师,更想做最核心、最不可被任何人和机器替代的那部分工作,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服务于案源的开拓、工作效率的提升及成本的缩减;
助理,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成长,具备独立业务操作能力和赚钱能力,前辈经验技能的开源和借助工具缩短成长周期。
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听到律师在吐槽助理、吐槽客户,助理在吐槽律师、吐槽工作事多钱少。这种吐槽难道仅仅只是情绪发泄?当然不仅仅是发泄情绪,也这不局限在沟通层面,而是两种角色之间的「协作机制」出了问题。怎么说呢,回到刚才的案件本身来讲,D律师在业务中明显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没做好案件证据收取留痕。
2.没做好案件证据原件妥善保存,未充分告知客户证据原件保管注意事项及风险
3.没做好庭前证据走查和论证。
4.律师没能够把控业务协作、沟通风险:
4.1与助理的沟通协作(未告知或让助理知晓每个业务环节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对于案件的重要程度、风险)
4.2与客户的沟通协作(告知客户证据保管注意事项,变造篡改证据的法律后果和风险)
以上这些事项对于律师来说再基础不过,可是要在案件实操过程中做到并做好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目标量化和任务拆解,形成可执行的任务,由律师和助理或团队其他角色协同执行,在这个协同过程中:
——对于有稳定输出和执业经验的律师来说,需要将无形的经验有形化,在团队内部形成一致的标准;
——再经过输出、整理、加工,借助工具或系统再次输出和呈现,让助理小白快速学习吸收;
——小白负责使用、验证、反复优化和迭代团队知识和经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机制和规则;
——最后,经过互联网产品的制作和解构、以应用为目的进行打磨,形成可以多对一、多对多的互联网法律产品。
由此可见,无形经验有形化就是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律师将业务实操经验固定下来并有效输出,让小白快速成长,即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反哺供养团队,何乐而不为。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逻辑亦是如此。
当我把基于这件事的思考和逻辑讲出来以后,D律师用眼神告诉我他已经知道以后该怎么通过项目管理和任务管理去规避业务风险了(被成功洗脑),更重要的是他终于知道,这四年以来,我这个自称为「法律知识工程师」到底在做什么事情,最终感叹道:”要是我,不一定有这个勇气放弃律师,更不一定有这个信心做好知识管理这件事。“
我想,这个行业需要这样的跨界角色,便是我坚持做下去的源动力。
知识点(划重点,可以拿出小本本记了)
法律知识工程师,通过将法律知识和业务经验进行解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系统,使用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管理方法,以应用为目的地将法律知识和经验有形化和产品化。
而创立一个不需要解释就能让一个普通人知道你在做什么的职业,还需要这些先行者继续深耕,用践行经历和不断试错,让这个角色的血肉更丰厚。
表达是思维的边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讲给身边的人听。你,开始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