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文化村已经有四个月了,对于名称或口号,往往会给人感觉缺什么才喊什么,所以我对文化村到底有怎样的文化并不了解,只是被这里的自然环境所吸引,直到我们搬来后,在各种点点滴滴经历的事情中逐渐才有了体会...
经过这四个月,从我们在村里认识的朋友到帮我们打扫卫生的阿姨,从熟人到陌生人,在与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接触下来,我强烈的感受到,这里确实有着无形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在邻里之间互相传递和影响着。之前也写过一些小事情,而今天遇到的这件小事让我很想记录下来。
文化村有免费搭顺风车的习惯:就是有人开车路过地铁站或商业中心,会在微信群里说一声,同去但没车的人就可以被捎上。我们知道这个方式的存在,却一直没有机会体验。而昨晚,由于我们在商城待到很晚,直到关门了才准备回家,外面下着淅淅沥沥地小雨,我们却准备步行回去(从商城走回到我们小区大概需要至少一个小时)。
就在我们快走了将近一半路程的时候,旁边有一辆车停了下来,副驾驶上一个女士摇开车窗对我们喊:“你们是回村里吗?要搭顺分风车吗?”这种方式要是换做在我老家,肯定会被当作黑车,而黑车乱开价并且危险,根本不敢坐,甚至一般都不会搭理。但这里是文化村,车上坐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一脸的真诚,没有一丝让人质疑或担心。
我说出了住的小区名,他们说我们有一段路是相同的,可以搭我们一程。欣然接受并感激的上了车后我们聊了一下,了解到他们并不经常回村,今天也是恰好回来了。而那个男士跟我们一样也是北方人。就在快要到岔路口时,他夫人干脆说要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我们实在不想再麻烦让他们绕路,一直说不用了。但在他们一再的坚持下还是把我们送到了小区。互相道别后,在这阴冷的雨夜中感到了一丝温暖,这样的小事情还有很多,在完全陌生的邻里之间发生着...
企业总谈要建立企业文化,有时候我就想,到底是先有文化再有企业呢,还是先有企业再有文化?硬件可以copy,而软件真的无法copy ,就算你煞费苦心给自己公司编出了文化口号,就真的能有文化了吗?文化是否只有在每个个体,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传递出来,才是真切而让人信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