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好日子。因为我终于熬到拆迁,搬入了位于20层的新居。
出了地铁一号线,转乘地铁16线,到达朝山街南口站,下车向东步行100米,就到了我的新居——舜井3区34号井。街道两旁的橱窗里展示着新款时装,衣着入时的俊男靓女们悠闲地逛街,陪伴在耳边的是低到几可忽略的通风管道的送风声。这沉稳的送风声足以让人心定神安,因为有风持续送入就意味着这个地下世界是安全宜居的,也意味着2030年我市争创全国宜居地下城市奖大有希望。
地下河缓缓地流淌,人造光源均匀地洒在河面上,营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世界。太阳?忘了它吧。自打五年前地表温度突破45℃以后,北纬50度以南,已经陆续把城市、河流搬到了地下。新一代年轻人已经习惯了高科技支持下的地下生活,对青山绿水还有着模糊记忆和怀念的是我这样的老人了。想念那个失去的世界的时候,总还可以去看怀旧电影。现在的电影全是无需眼镜头盔的VR版了,打开设备,你就可以回到过去的时光:阳光洒在你的肩上,湿润的风拂过你的脸颊,鸟儿在树丛间飞上飞下,如果你有前女友的影像数据可以输入,哪怕数据有限,通过数学模拟,也可以增强生成她的影像,让她像过去一样,坐在你身边,或者第一次坐在你身边,与你四目相对……
进入电梯,下到第20层——开始时人们还称地下多少层,渐渐的,只要不加“地上”两字,就是指地下楼层了——到达我的新居。进入房间,打开窗户,天鹅在大明湖里骄傲地游弋。这个景象我已经看了两周了,于是我按下窗台上的按钮,换了个剪子巷的街景,这是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百年的石板道光滑中露出纹理,燕子在屋檐下叽叽喳喳……这一切都是全国铺开的地下城市数字街景工程。看得到,摸得着的街景?那是一到五层才能享受的风景,那些楼层不是工薪阶层买得起的。好在上到街面层还是有公共景区可以游览的,尽管会拥挤一些。
进入卧室兼书房,我坐入写字沙发,从扶手上弹出自媒体写字板,拿出感应式钢笔——过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放弃练字的执念——我紧紧地捏着感应笔,吃力地写下了题目:2029年7月30号,看着歪歪扭扭的笔迹,我叹了口气,再次调出了输入法,老老实实用手指点击字母,开始输入今天的文章,补交十年前“开始写吧”写作营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