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篇讲了时间管理的认知框架、心智基础之后,我们来讲讲具体方法。
忙了一天的工作,却不知忙了些啥,杂七杂八的事做了不少,重要的任务却没什么进展,随着deadline的临近,压力与日俱增。
一天又一天,如此周而复始。
下班晚上或者周末,计划了一堆想做的事,却总是被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打断、拖延,等我们反应过来,周末已经过去了。焦虑因此而来。
一周又一周,如此周而复始。
我们曾经无数次发誓要多陪伴孩子,陪他们玩耍、读书、听音乐会、旅行去看那么大的世界,转眼孩子就长这么大了,这些事却没做多少。可是时光不能倒流。
我们曾经有过很多梦想:健身、读书、学英文、学一样乐器或其它别的、旅行去看那么大的世界……然而日子却不听使唤,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飞逝而过,转眼我们就老了,这些梦想永远地成为了梦想。人生充满悔恨。
一年又一年,如此周而复始。
以上场景不知你是否熟悉,反正是我的时间管理课程上学员提得最多的苦恼。总之就是,《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简直就是为我而写的,怎能不听得潸然泪下?
时间是最公平、最强大、最淡定的东西,不管你是谁,每个人的时间都在以同样的速度流逝着,无法停止、无法储存、无法倒流。时间的这种属性让多少人都觉得,在使劲地被动追赶它、把握不住它,有时甚至憎恨它。
有一个很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自己清楚的看到“时间都去哪了”,继而主动决定“我想让时间去哪儿”,在时间面前翻身做主人,从此告别以上恼人的场景。
这个方法就是“时间账本”(或称为事件—时间日志),记录每一分钟时间都花在什么事情上。
不知你是否有过,为了缩减开支、攒钱买房而记账的经历,账本让你自己清楚的看到每一笔钱都花在哪里,并且为以后的消费做出分析和调整,不该花的钱不乱花,好钢用在刀刃上。
时间账本和经济账本类似,我在学习时间管理的过程中,受《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的启发,开始实践这个方法,至今已有十来年。从一开始觉得这个方法真是别扭、变态、啰嗦的抗拒,慢慢到后来的欲罢不能,因为它让我尝到了以下甜头:
1、对当下时间的流逝保持觉醒的状态,因而积极主动的掌控自己的时间。
因为每一块任务,你都需要记录它的始末时间,所以这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醒。保持“觉醒”,你就会清醒的知道每一分钟自己在做什么,就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而不是一头扎在手机、网络的漩涡里身不由己。
保持“觉醒”的状态,不仅对时间管理,对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这是题外话。
而且,这个方法有助于养成专注的习惯,一旦一项任务开始,你就全力以赴先把它尽快尽好完成,避免一心多用、左顾右盼。
2、保留数据,定期分析调整。
可能是多年研发工作的职业习惯,我喜欢用数据说话,数据比自我感觉更客观、更准确、也更真实。你可以对这些时间开销的数据做定期的分析,然后对下一阶段的计划做出调整。
3、增加对时间预估的准确度。
在做时间预估时,我们通常会高估自己、过于乐观,做一件事实际需要的时间,往往会多于预估的时间。时间记录就提供给我们预估的参考值,让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精确,于是增加预估的准确度。
我们有时会夸一个人“他是一个很有时间观念的人”,总之,上述好处就是让我们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更懂得珍惜时间、更准确的预估时间、更守时。
那“时间账本”具体要怎么记录呢?用什么记录?怎么做分析?
在刚开始实践时,我是用手边的纸笔随时记录,然后定期誊到自己设计的excel表格里,保存在电脑上。
后来手机各种app层出不穷,有幸遇见一款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app——Time Record Pro.,就改为在手机上随时记录,一用多年至今。
其实现在这样的app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我下文的讲解以Time Record Pro.为例。
但讲解侧重通用的原则和方法,而非介绍这款工具如何使用。不管用哪款工具,以下关键点是共通的,且很重要:
1、以终为始,目的明确。(为什么要记录?)
时间怎么记录,取决于你想怎么去用、去分析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
我的做法是:一天24小时都会记录,但工作时间不做细分,只记录一段完整的工作时长。因为每天工作时长相对固定,没法压缩,且由于已积累了多年职场的经验,工作效率的提高已不再是我目前追求的重点。
我主要想用数据来分析非工作时间花在日常琐事和重要事情上的比例,然后想办法减少琐事的时间,留给重要的事。尤其是要警惕那些不知不觉偷走我们时间的窃贼,比如,追剧、刷微信微博、网购、闲聊等等。
但在一些非常规的时间段里,我会暂时中断记录,比如出去旅行,比如这次生完老二休产假期间,因为这个时间段的任务非常单一且明确,没有记录和分析的必要。
2、定义任务。(记录什么?)
我按照人生平衡模型的四大领域(健康形象,家庭交际,工作财富,自我实现)来定义任务,外加不属于任何一类的日常琐事。共五大类,26项任务,囊括了我目前日常在做的所有事情。
任务与任务之间要没有重叠,每一件具体事情都能清楚的知道属于哪项任务,除非你有特别想要关注的事情,可以把它单列成一个任务。
如果你想记录得更为具体,比如具体读的哪本书,可以把书名写在“读书”这项任务的备注里。
在一些非常规的时间段里,我会暂时中断记录,比如外出旅行,比如这次生完老二休产假期间,因为这个时间段的任务非常单一,没有记录和分析的必要。
3、规定最小时间单位,以及什么时候记录。(怎么记录?)
我会在一项任务开始时,打开app记录开始时间,在任务结束时,再次打开app记录结束时间。任务过程中我对时间的流逝保持觉知,专注的同时,要求自己尽可能提高效率。
但我的记录不会细到每一分钟,你可以选择以五分钟或十分钟为最小单位。我用五分钟作为最小单位,比如一项任务开始时是2点13分,那我会记录成2点15分。
即使有时出现这种情况:没有及时记录忘了任务的始末时间,也不用太纠结,就尽量按照你的回忆去记录就好,几十分钟的差别不会对宏观数据的统计造成太大影响。我可不想因为推荐这个方法,把你们都变成强迫症。
4、数据的使用和保存。(怎么分析?)
记录本身不是目的,数据的使用和分析才是关键。所以一定要定期导出数据,生成直观的excel表格,便于保存和分析。否则零散的数据将失去作用,以及记录的意义。
这款app一共提供八款二维表格Report,涵盖了我想要分析的所有维度。导出的表格是html格式,很容易就可以转成excel。
我最常用的是E7 Clients Matrix这个表格,四大领域所花费时间的统计和比例一目了然,用来定期审视自己在四大领域的侧重和平衡状况。
我每月对这些表格做一次数据的汇总分析,看看哪些时间是浪费的、哪些任务可以提高效率、四大领域的平衡怎样、有些事情是不是该放弃、自己是不是每天都走在靠近梦想和目标的正确道路上?然后按月做纵向比较,再对接下去几个月的安排做相应调整。
做软件研发和测试,log(日志)非常重要,因为它记录系统运行的所有状况,一旦发现软件缺陷,log是必不可少的调试数据。
所以记录时间账本,就是保留自己每日生活的日志,还能提供一个日后查阅的作用,比如你想回忆哪天的具体时间你在做什么,只需点开相应年月的E4 —Tasks per day这个表格,立马yesterday once more(往日重现)。
这些数据还可以用来做每日打卡总结、每周回顾,写月度或年度总结。
时间账本还可以让你自己找到最高效的黄金时间,以及清晰的看出每一天的时间使用是相对完整还是碎片。
以上就是我记录“时间账本”的方法要点,我的时间管理课程专门介绍过这个方法,参加过的学员们,有很多试用过它,但坚持者寥寥无几。很多人坚持不了,是受不了每一分钟在干什么都要记录的变态。受不了是因为没想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也没尝到过这么做带来的甜头。
其实尝试这个方法之前,我也是抵触、怀疑的。对于抱有怀疑态度的事情,我通常都会亲自试试,耐心做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所谓实践出真知嘛。没想到,习惯以后我竟然离不开它了。
人,一旦习惯了“觉醒”,就很难再回到从前的“混沌”。
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麻烦、变态,那我们来看看一个把这个习惯坚持了56年的“奇葩”吧。他就是《奇特的一生》的主角,牛B的科学家柳比歇夫。老头是前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最牛B的还不是这些成就,而是独创了“时间统计法”,即本文介绍的方法,而且56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直至去世。
文章的结尾,向这位高效能时间管理的典范致敬,感谢他发明了这个方法,通过长期坚持,让我们面对自己的时间和人生,都能尽在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