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基层学校对此都会诚惶诚恐。从校长到教师,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所以,私下戏称为“鬼子进村”。
补资料是应付检查的惯例。原因之一,平时无暇顾及。之二,你永远猜测不出上峰的创意,也就想象不出,他们会开列出何等精细的检查项目……
常规的项目包括:
备课笔记。这是最重要的一项。上峰给出了备课笔记的模式,这个圈定的范儿不可逾越。我们需要做的,是往里面添加内容。这好比建筑上,立好模板后,往里面注入混凝土。又好比现代工业的流水线,产品出来一个模样。稍有不同,便可能遭到斥责。你别说什么个性化,因为不需要个性化。
用以上方法炮制出来的教案,一般没什么大用,所以要走二次备课的程序。而二次备课并非想象中那么有效,因为教案的底子不行,补丁打得越多,越难看。
把备课分为两次进行,大大削弱了备课的效能。与其二次备课,不如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一次性备好课。二次备课,只是增加了过程的复杂性,形式上有看点而已。
再说教学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促进提高作用的。一课一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反思,是一直伴随教学过程的思考。反思在心,酝酿成熟,然后成文。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反思是为了更高效地教学,并非成名成家。强调课课写反思,他们只能以假话空话和套话来敷衍。
诸如此类,还有“真阅读”。仔细品味一下,我们原先搞的岂不是“假阅读”?如果我们的“真阅读”仍然没有实效的话,岂不是要生造出“真真阅读”的新词?
再比如,让学引思。翻开《论语》,其实打开初中语文课本就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练的十二个字,已经把学与思的关系说得很透彻了。两千年前的一道菜,翻炒一下,只会品出朽烂的霉味。
教学检查的类别五花八门。课文备课,作文备课,写字备课,阅读备课,有时真的让你累得无心备课;作业批改,要有眉批,边批,总批,少做一点,大会小会就要挨批;各类计划,各类总结,各类记录,教师们都在忙活,谁来给他们做记录?搞不完的竞赛,应付不完的检查,就这样,每年都会增加翻新的花头…
教学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听课。“专家们“板着面孔抽课,板着面孔去听课。历练不够的年轻教师就会紧张,常常导致临场发挥问题。这时候,需要的是鼓励,是引导。可是,他们听到的往往是放大缺点的冷言冷语。
“专家”都习惯挑刺。似乎,评课时挖不出若干缺憾,就会降低自己的高度,就会有失“专家”的身份!
某位“专家”突击到某校听课。抽到上课的,是刚工作不久的一位女孩。由于没有时间精心准备,加之情绪紧张,课上得不是尽如人意。“专家”将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带到会议室批评,用了“专业教师上出了非专业的水平”的评语。最后,这位女教师哭着离开会议室!
“专家”们口口声声倡导教师爱学生,可是,他们怎么就不懂得关爱教师呢?
教学检查的目的是什么?教师们如果都在内心抵触,检查效果可想而知。
我没有否定教学检查的意思,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我只是认为,教学检查,出发点不应该是怀疑教师,否定教师。教师的工作,不是事事都可以落实在纸上,在文字上,在档案上。反过来,文字档案上言之凿凿的,可能是注水的内容。
要想真实地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请领导们花点时间,屈尊走进教师的日常工作:看看他们几点到校,几点回家;了解他们一天上了几节课,听听他们从课堂下来沙哑的嗓音;数数他们一天批改多少本作业,多少份试卷;课间走访办公室,看看有多少老师在找学生谈心;走进课堂,为他们的教学答疑解惑;与教师促膝谈心,牵挂他们的喜怒哀乐……
如此,教师们该由怕检查变为盼检查了吧。
衷心希望教育领域清除无效的消耗,杜绝形式主义之风。给教师静心修学治教的空间,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有效的教学上,让学校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口上。
多做实事,少折腾。尊重和信任教师,平等对待教师。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捆绑他们的手脚。多做专业上的指导,少搞行政上的督查。教师的工作劲头上来了,业务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会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