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曾经遇到过这样两个孩子,一个是男孩子,一个是女孩子。
男孩很调皮,学习不够认真,有时还会和老师顶嘴,虽然经常会和同学打架,但是人缘很好,所谓的讲“哥们”义气。看到老师会大声打招呼,和同学聊天也经说的津津有味。在任何人眼里,都是一个调皮捣蛋,但是外向活泼的孩子。
女孩子不是典型的乖乖女,但也算是懂事听话。和所有认识的人都能“打”成一片,完全自来熟。性格应该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开朗热情,懂礼貌,不扭捏、不矫情。
但这两个孩子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成绩都不太好,没有突出的特长。
❷
按理说,性格好和学习成绩好,好像没有什么必然关系,所谓的“高情商、低智商”。
从成长环境来说,这一切也解释的通。
男孩生在一个经济富裕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从小由爷爷奶奶拉扯大,所谓“隔辈亲”,当然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家里的“小皇帝”。所以,不好好学习、“无法无天”看似也很正常,因为孩子们的一点点“虚荣心”,对自己的同学慷慨解囊,得到好人缘,好像也无可厚非。
女孩的父母从小就对她严格教育,尤其是父亲,力求完美。因为接受良好的家教,所以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因为以上种种优点,孩子自然能和别的孩子更容易亲近,再加上本身性格开朗,自然受到大家欢迎。
上面的解释好像完全符合逻辑,两个孩子成绩不好可能真的和智力有关系,那也没办法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没有深层原因吗?
当然有!
❸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解释很合理,那只能说你只看到了“冰山”的上半部分,即孩子所呈现的表象,并没有看到“冰下”部分的本质。
本质是什么?
是这两个孩子都严重缺乏自信心,敏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再次解读一下两个孩子的成长特点:
男孩因为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爱”,“缺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极力寻求关注度”。于是他通过不论是正面表现还是负面表现来取得关注,和同学打架、和老师顶嘴、给同学送礼物等,都是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孩子变得敏感,“敏”即“敏锐”,“感”即“感觉”,他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此来寻找存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变得敏感自卑的原因。
曾经和这个孩子有过一两次的深入沟通,之前孩子给我呈现的是完全不在乎成绩,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但是聊天过程中,孩子说:“我也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但是没人相信我,他们(指同学)都不相信我能考好,都不给我讲题。我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了。”
因为“缺爱”,开始寻求存在感,在寻找存在感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敏感,太敏感的结果就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一点点对自己不好的评价都在心里无限放大,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找不到获得肯定的途径,就靠着表面的“活泼开朗、无所谓、不在乎”掩饰自己的不自信。
女孩的父母和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基本把百分之八十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的缺点上,力求孩子改正所有的缺点,对于孩子的所有进步、优点都视而不见。渐渐地在父母每天的“这道题你都能错?”、“作文怎么写成这样?”、“26个字母还不会?”、“ 你们老师说你做作业太磨蹭,怎么回事?”诸如此类的耳提面命之下,越来越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于是慢慢失去自信。
曾经和这个孩子有过下面的对话:
“你觉得自己好不好啊?”
“不好!”
“哪不好?”
“哪都不好。”
“我觉得你很好。你很懂事、有礼貌。”
孩子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好像在说:“这算什么优点啊”?
❹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
只有一个方法:正面鼓励!
1.学会耐心倾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千万不要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早已具备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2.了解孩子的感受之后,和孩子认真沟通。
3.肯定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
大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为什么要求孩子事事完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耐心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题不会做,可以给他再讲一遍;作文不会写,可以让他试着先自己写一段话;做作业慢,可以先询问他是不会做还是不想做......我相信这些话比的批评孩子的话有用的多。
最后,不断坚持上面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