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主题是关于心灵的三个内容:思维、身体和情感。本周问题:你什么时候,曾经相信过灵魂的存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你体验到了什么?
第一讲 “ 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 ” 。作者三板斧的好人绝招:第一板斧是“体谅”,我善解人意,总是先为别人考虑。第二板斧是“忧伤”,当我的体谅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换到对方的理解与同情时,我会感觉到忧伤。第三板斧是“拖延”,当忧伤也不能令对方明白我的处境时,我就使出拖延的绝招,一直拖到让对方失去耐心。我们的心有三层,由外到内是:保护层、感受层也被称作伤痛层、真我。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和别人都碰触不到,从而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的链接感。但因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导致两个人的真我不能相遇,这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所以,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第二讲 “ 为什么要讲感受 ”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而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更根本。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第三讲 “ 你的想法真是你的 ? ”感觉,是身体过程,是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头脑,可以吸收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如果没有身体的作证,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所以,要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要学会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同时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学习了好几个月的心理学,在各种过程中剖析了自己好几次,从开始的慢慢了解自己,到现在的渐渐模糊,我觉得这是一个往上的过程。就如同我平时对面相命运学之类的颇感兴趣,刚开始接触面相也是感觉,学到了这个,知道了那个,可经常接触下去,时间久了后你就会发现,你懂的就是皮毛中的皮毛而已,很多东西都趋于模糊化,面相师傅说这是一个最初级必定发生的过程。那么心理学也是一样的,这门学科很大,而且深不见底。
本周的关于“为什么要讲感受”和“你的想法真的是你的吗”这两个点我印象很深,虽然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类似事情,但看作者讲的那些例子总是很触动到我。有时候人会经常言不由衷,而且人越大就越难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能这种感受说出来会让人笑话,或者说出来太负能量会影响周围的人,总之一直会藏在心底里,想跟别人说,又说不出口。到底真实的自己是怎样的,我现在已经模糊了,不敢去深入地想,因为如果想了会让自己失望,有时候模糊点会快乐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