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人都会受制于时空维度之中。同时也会受制于个人的身体,精神状况。身体的健康程度,精神状况的好坏会时常影响一个人当前的感受或者判断。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生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无论何种表述,最后指向的都是每个人强烈的扩张欲望。物理空间的表述之下还若有若现的带出了精神方面的扩张。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基因上自带的欲望,一路从东非大裂谷走来,走出非洲,越过了白令海峡,走向了美洲。
有了边界,自然就会有打破边界。打破边界的方式要么是在原有边界内进行扩张;要么是直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重新再来,这就有了跨界。
在边界之内,长期处于自身所处的环境,逐渐会形成惯性思维。但是有点能量的人都是能对自身,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定认识之人。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演算出了天下三局鼎力的局面。说个特别近的例子,李笑来早在2016年就对现有互联网上的社群形态有了预判,并且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无论久远的过去,还是近在咫尺的互联网时代,总会有人准确的认识到自己当前的环境,并且不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反过来甚至能引领一股风潮。
扩展自己认知边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就如写作,是对自己思维进行梳理,甚至怀疑重新审视,迫使自己得到的答案更符合现实,对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
在小学,中学之时,对于有些学生来讲,遇到个好的老师,真是这个学生的运气。但是遇到个不那么好的老师,这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肯定是存在的,有时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本来是有潜力成为“人”的学生,但是却被“猴”教着,不知这位即将成为“人”的学生要遭受多少"磨难"。
假设有这么个学生A,有一定的怀疑精神但是却自带对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在很久之前,那时候的师生关系中,老师的权威性在学生心中是有的。学生A本身对老师存在一种敬畏。但是当老师不是正确的一方,学生也非错误的一方时,学生本能的服从于老师的权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不知名的学生最起码在个人成长上,受到了一定阻碍。有可能自己还不知道,更谈不上是否知道自己在哪方面受到了影响?
但是学生A假如有一种局限观,认识到老师再权威,也不一定一直自带上帝视角,那就是学生A超越老师,实现自身原始生长的好时机。
只不过,在这里很多学生A倒在了这里。
上学,工作之时大多数人都会长期生活在自己当前的环境。久而久之不少人就会被环境驯化,或者反过来说不断切换自己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又有人不断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高人指点。一个人扩展自己认知边界也常常会这么做。
以认知边界的角度来看,很多对于我们有启发的谈话,或者书籍或者事件。都是对于个人认知边界的一次次冲击。
《穷查理宝典》有这样一段对于日本经济的论述。
日本的经济衰退足以令每个人大惊失色,它持续了十年,尽管利率低于1%。政府把所有的货币政策游戏都玩过了,但毫无用处。如果你向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描绘这种情况,他们会说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与此同时,香港却出现了资产泡沫。为什么?因为日本和中国拥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文化,中国人喜欢赌博。
这个经典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吸取各个学科的知识。想象一下有个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讨大会上站起来说出我的解释。那将会是政治不正确!但经济学的工具无法解释现实的情况。
这里的经济学家,长期受训于经济学的训练,却逐渐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影响。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并且想方设法去扩展,如这里芒格所说的跨学科,跨界学习,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边界,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就在自己此刻的一亩三分地里。
也许不少心理疾病,不是真的是什么心理疾病,而是来源于见的少。见得少,就自以为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这样子就是有问题。没有意识到另一种情况的存在。
乔帮主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从个人认知边界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就是个体应该知道在边界之外自己其实就是愚蠢的,同时保持对自身认知边界的警醒,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