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要讲"黄文秀的青春之光"和"有为有不为"两课
黄文秀事迹作为当代青年楷模案例,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共情能力。在分析驻村工作日记时,有学生提出"她的选择是不是牺牲太大",这个提问意外成为课堂亮点。我意识到,单纯讲述奉献精神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的思考深度,需要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有为"背后的价值判断。
有为有不为,在授课时尝试让小组列举"校园生活中的有不为",学生列举出"考试不作弊""不传播谣言"等具体事例,这种将经典训诫转化为生活场景的教学策略值得坚持。但发现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行为表象。
此次教学实践再次印证:语文课堂应是价值观建构的孵化场而非说教场。当00后学生开始用"黄文秀式选择"讨论自己的未来规划时,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便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