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有点奇怪,精微为什么要练习。但就像我们来世间一趟,孩童时期能量高高的,然后习得社会上很多反逻辑的思维,陷入痛苦当中,情绪当中,再从这些痛苦中领悟,重新活出更自由,更少限制的人生,精微是我们生来的本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变得粗糙,然后再研磨粗糙,练习精微。更精微地看到自己的思维,其中的悖论。更精微地察觉情绪,以及引起情绪背后的阻抗,不接纳,或是童年的按扭。更精微地感觉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的关系,或者用一个现在很热门的词:感觉一切能量。
每个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学习如何在环境变幻中,在事情的演变中,当它们变得“不如所愿”时,迅速地接纳,并从中找到乐趣。这时,用“转身”一词似乎有点贴切。小到错过城巴的微微失落,大至生命罹患病痛。无时无刻,不在练习臣服。说起“臣服”,它并不是带着宗教色彩,而是静静地躺在生命的流中,迎接一切。人们总是偏向容易接纳“好的”,而阻抗“不好”。
在察觉评判的过程中,我现时发觉,这是很难超越的。就像一开始,我面对女儿的情绪觉得难以超越一样。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练习,由粗线条的察觉,到更精微的察觉,这个过程中已有一大堆东西批量清理掉了。我感觉评判也是的,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然而每个人心中的利与害不尽相同,这是它幻相的本质。我们认为一些经历是好的,一些经历不好,期待一些事应该发生,而阻抗一些事不应该发生,这样就难以做到静静地躺在生命之流中,迎接一切。
然后我尝试释放我的评判,对看不顺眼的人事物,在心里好好评判一翻,看我的评判都有什么。这个丑,这个皮肤黑,这个讲话不着调,那个品行有问题,这人处事方式不妥,这人讲话太偏激,那人可怜,这班低头族只顾看手机,那人咋这样对孩子,这人穿衣品味差,那人品味不错,那人态度差,讨厌,这人用脑过度了吧,讲话那么“大脑”,那人太飘了,没地气……
大评判是没有的,所以我人很平和,没啥怨恨,很少指责,但一丝丝的评判,就在每天不停闪过,要越来越精微地捕捉到,然后放下。其实就是放下对自己的评判,每一个向外的评判,都指向自己。每人脑里都有一套非常细致具体的“做人行为规范”,而且因人而异,它们曾在“我要成为谁”时作过贡献,却对感知“我真正是谁”有了限制。但也很难说,每一个难受的时候,都是成长的契机。被这些杂音萦绕,确实有点难受。这也是“精微”的“后果”。麻木是难以感受感受,精微是敏感地感受到各种感受,感觉。
今晚,夜了,女儿在收拾行李时,完美主义突发,一件衣服叠了好多次都难以如愿,我陪着她各种念头飞过:我愿意陪着她,我还是不打扰她,看她扔了衣服又捡回来重叠,她可以找到方法,我好睏,还没洗澡,她也没洗,咋整?我想催促她……各种念头在她叠一件衣服叠了二三十分钟间由耐心,变得烦燥。她叠好了,我感觉我生气了。我说:我要去处理我的生气,等下过来。
我走进洗手间,把想说的都对着小窗户说出去了,心平气和。我再去面对她。她已经把行李收拾好。我们开心的刷牙洗澡了。就这样脱离了内疚的负向能量圈。每次做到,我到好欣赏自己。以前是隐隐的不舒服,积累,过一段时间会有很想对孩子发情绪的感觉,当然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向人发,厕所是最佳选择。但是忍不住的时候,又会积累一些内疚感。就这样一次又一次,此刻的感觉是,精微地感觉到情绪,准确来讲是被称为负面情绪,然后去释放掉,就会非常畅通,不会积攒。那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吗?又回来评判的话题。它会让人难受,所以普通认为是不好的。但它也是个路标,告诉我们:走错方向了,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和层次去看这个问题。
记得年初,我说我要拥抱一切的发生。事情就是很微妙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对与不对……一切二元对立,正在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