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38期晓玲坚持分享第243天(2023年07月05日)
生活中与世界上所有冲突的根源,就是我们被禁止去感受我们的感觉。
我们执迷于了解子女的感受,其实也是在反对他们拥有自己的感受。我们错误地把自己对他们感受的关心,当成对他们感受的接纳,还以为我们给了他们空间。然而,我们被子女的感受迷惑,或者对他们的感受表现出控制欲,都给了他们一种信号,使他们害怕自己的感受。
我们没有对他们的感受保持客观中立,把他们的感受看作既是平常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反而无意中对他们指指点点,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无法释怀,有时甚至失去控制。
我们应该给孩子带去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感受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他们的恐惧。各种各样的感受和恐惧总是会有的,正如他们脑海中总会有不同的念头。允许它们的存在,而不是去扰乱、控制或者逃避,反而会令它们自然地来也自然地走。正是我们的干涉和控制才导致一切都乱了套。
当我们给自己铺一条通往内心感受的清晰而直接的路线时,我们便不再害怕在必要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反省,也不再被它们挟制。我们可以说,“我现在很难过”或者“我觉得很沮丧”。单纯而清晰地承认我们的感受,让我们能够认清它们,而不是被它们的力量所控制。
当我们的孩子看见自己的父母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固执己见,阴晴不定,甚至发狂,他们不仅会不再信任我们,还会开始害怕我们。不幸的是,我们从孩子的眼睛里读到了他们的恐惧,还误以为那是尊重。事实上,我们都被家长要当统治者的迷思迷惑了,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享受着用恐惧威吓孩子、让他们向我们屈服的快感。我们的“自我”进一步得到了膨胀,以为自己很强大,很重要。
一旦我们习惯了恐吓孩子,从情感上要挟他们,孩子便会害怕我们,表面上服从我们,但长期而言这对他们改变行为几乎没有帮助。孩子的内心还会充满着诸如厌恶、愤怒等情绪,要是我们持续这样用情绪虐待他们的话,它们甚至会心怀怨怼。相反,当孩子感受不到家长强加给他们的期望时,他们便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培养信心需要时间和诚心,而且只有随着我们真正成熟起来才能实现。
如果希望与孩子创造良好的沟通,我们需要制止自己控制孩子的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当下的真实模样。例如,要是我们看到房间乱糟糟的,而想抑制自己不要发作,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衣服掉在地上会影响到我的心理平衡呢?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以致会有想责骂孩子的冲动呢?”
我们吸收了太多“事情本该如此”的标准价值,常常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只能发作。我们身不由己。然而,通过观察每个反应,认清究竟是哪种迷思使它发作起来(通常不止一种迷思),在某种特定情景下,我们给了自己什么信号。
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对孩子生气吗?完全不是。问题不在于我们被惹恼了,而在于我们对心头涌起的情绪做出什么反应。我们是直接盲目地发作,给孩子可怕的惩罚,还是用一种更加健康的教养方式去处理,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关爱呢?
任何情况下,把情绪的因素拿掉,拿出最真挚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与子女分享我们的感受,与随着性子发作有着根本的不同。我们停止了责备,改变了反复无常的性情。这样,我们可以自由地与孩子讨论问题,意识到双方都有权表达同意或者异议。在一种彼此联合、平和对话的方式下,双方最终能达成统一的抉择。大家的共识是各方都负有责任。孩子看见我们没有控制他们,而且真心地希望得到他们的协助,他们也会愿意支持彼此达成的协议,甚至还会提出我们没想到的好建议呢。